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苏州吴江:“净美江村”解锁绿色新时尚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1-30

近日,吴江区震泽镇新幸村村民梅文珍吃过午饭,一边收拾碗筷,一边把残羹剩菜倒进漏盆,等汤汤水水沥干后再套入垃圾袋,丢进家门口的灰色桶里,而家里打扫出的灰土、一次性废纸、烟蒂等垃圾则被她打包投放进了另一个蓝色桶中。

在吴江,越来越多的村民像梅文珍一样,逐渐养成了生活垃圾分类入桶的良好习惯。去年以来,吴江紧盯农村垃圾分类薄弱环节,通过规范设施配套、强化宣传发动、完善监督考核等举措,推动农村生活垃圾从“粗放混装”向“精细分类”蝶变,同时鼓励各区镇、街道、行政村创新路径,引导乡村群众协同参与管理,让这股绿色新风尚浸染田间地头,让费老笔下的“江村”更加洁净美丽。

渐入人心

古稀阿婆也晓得分类“诀窍”

走进新幸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一个“迷你”版的垃圾分类亭,木质框架上镂空雕刻着“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标语,A4纸大小的宣传栏里还张贴有“垃圾分类 从我做起”的彩色海报,亭内则是一灰一蓝两个小桶。“灰色的倒厨余垃圾,蓝色的倒其他垃圾。”77岁的梅文珍热心地给记者做起了科普,“猪噜噜能吃的是厨余垃圾,不能吃的是其他垃圾。”

教会梅文珍分类“诀窍”的,是同村的另一位阿婆——杨月明。作为村里的垃圾分类志愿者,72岁的她一得空就穿上绿马甲,挨家挨户查看门前两桶,一旦发现分类有误,便会耐心指导纠正。

垃圾分类不仅融入农家日常生活,更成为了村集体的一种共识。新幸村党总支书记倪国强介绍,去年起,村里正式把垃圾分类写进了《村规民约》,一批村干部、村民主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利用熟人圈子持续开展宣传引导,营造了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

在不少村民眼中,生活垃圾“分得清”“分得好”,算得上一件光荣事。来到七都镇开弦弓村,每个村小组的公开栏上张贴有农户垃圾分类月度考核红灰榜,家住13组的周小芳是红榜上的常客,她笑呵呵地说,“现在,大家不仅要过好日子,还都想着要搞好环境哩。”

离开弦弓村约20公里外的平望镇莺湖工业园(村),每月公布的垃圾分类光荣榜,同样是村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该榜由村委会工作人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组成的评议团公开评选产生,当选家庭不仅可以在榜上公示一个月,还能获得米、油、日用品等奖励。“大伙看重这个榜单,不光光是为了奖品,更多是思想观念的扭转,说明垃圾分类工作有了成效。”莺湖工业园(村)党委书记沈瑜说。

现如今,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在吴江187个行政村全面推开,涉及农户14.4万户。除了按照“一亭一点一桶组”原则实现分类设施全覆盖外,志愿宣传、积分奖励、榜单激励等举措也在各村如火如荼开展,使得垃圾分类渐入人心,成为新农村应有的新时尚。

考核倒逼

“零分村”书记既红脸又出汗

吴江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呈现出眼下这番村村“点火”加速“破冰”的向上态势,严格细致的督查考核机制在背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真的是红了脸,出了汗!”虽已时隔一年,但回想起去年1月召开的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横扇街道叶家港村党委书记庾建仍记忆犹新——会上,他作为“零分村”代表,围绕本村在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台作了深刻检讨,并给出了具体改进措施。会后,叶家港村开始大力度狠抓垃圾分类,挨家挨户将双子桶和评价二维码配置到位,并常态化开展入户宣传、检查工作。

过去,村一级的轻视与懈怠,是导致吴江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滞后的“病灶”所在。为了督促各村动起来、干起来,吴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按照宣传教育、分类设施、分类投放、分类收运4大类15条细则对各村实行月度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动态划分“优秀村”“一般村”“零分村”三个等级。

动真格、见真章,考核办法之“严”,体现在对原则问题的“零容忍”上。“凡是存在应撤未撤垃圾桶、生活垃圾混收混运、扫码率弄虚作假、未开展入户宣传、农户垃圾分类知晓率未达100%等情况的,我们实行一票否决制,直接列入‘零分村’名单。”吴江区市容环境管理中心环卫科科长费翡告诉记者,垃圾分类考核不仅与村级年终测评挂钩,而且被划入“零分村”后,必须连续三次考核达到“一般村”或“优秀村”等级才能摘帽,严格的机制倒逼着各村主动加强自查自纠夯实基础。此外,考核办法另制定有17条细则,对区镇、街道实行季度考核,进一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

除了念好“紧箍咒”,吴江还真金白银奖励先进。按照考核办法,吴江区级财政2021年专门提供了1000万元经费用于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奖励,其中200万元按一、二、三等次给予区镇、街道,700万元由年度“优秀村”平均分配,另外100万元额外奖励给脱离“零分村”进入“优秀村”的行政村。一套“组合拳”下来,各村优化改进分类工作的意愿更强、干劲更足,截至目前,全区36个“零分村”已全部实现“脱零”。

路径探索

数字化管理取代“人海战术”

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推开后,该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吴江正在探索一条富有“科技范”的新路径。

早上六点半,汾湖高新区(黎里镇)红旗村保洁员吴吉英骑着电动“小三轮”,来到包干的港口自然村,开始收集每家每户门前双子桶里的垃圾。在一户村民家门口,她拎起灰桶内胆放在了“小三轮”后的智能称重平台设备上,只见屏幕立马跳出户主、住址以及垃圾重量等信息,顶部的摄像头还会自动拍照留档。随后,吴吉英又朝桶里仔细检查了一番,没有发现混装问题,于是按下设备上的绿色按钮,给予该农户评分“优”。

就在吴吉英作业的同时,红旗村党总支副书记沈跃文正坐在办公室,通过系统平台实时查看村内当日的垃圾收运情况。“已收几个、未收几个、垃圾总重、评分优秀率等等,一目了然。”沈跃文介绍,农户垃圾桶的内胆上都贴有NFC芯片,只要贴近智能设备的感应区,就可以实现数据传输,让每个保洁员轻松变成统计员、评价员。同时,村委会也能通过后台动态掌握保洁员的履职情况,每月系统终端汇总的数据还可以作为奖励村民的依据,形成一套高效便捷的管理体系。

“目前,汾湖共试点了12个村,一段时间运行下来,各方评价都很好。”汾湖垃圾分类工作专班队长沈政达告诉记者,垃圾分类智慧收运的试点范围接下来还会逐步扩大,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也有望从“人海战术”过渡到数字化管理。

都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吴江农村垃圾分类的“科技范”,还在于让垃圾真正变废为宝。走进红旗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输送机、粉碎挤压机、生化处理仓等各式设备映入眼帘,一桶桶厨余垃圾在这里走完一套“流程”后,将发酵成为有机肥,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目前,吴江共建成村级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45座,总日处理量达117.8吨,辐射覆盖所有行政村,既实现垃圾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也让村民获得实惠,提高分类积极性。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优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杜绝混收混运,完善资源化处置管理制度,助力吴江打响‘净美江村’品牌。”吴江区城管局副局长钱明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