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独好!1352公里“四好农村路”谱写溧水美丽乡村新画卷
来源:溧水区融媒体中心 日期: 2021-08-13
因地制宜建设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推动农村公路由“通上车”向“富一方”转变,由“交通线”向“风景线”转变,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随着溧水区农路改造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条条崭新、整洁、宽敞、畅通的农村公路呈现在溧水人民的眼前,并串联起一个个美丽乡村,构成了一幅农村公路带动产业、引领美丽乡村发展的崭新画卷。截至2019年底,全区先后完成农村公路1352公里,桥梁183座。
农村公路成“黄金大道”
“2004年开始在溧水种植杨梅之初,周边一条道路都没有。我们想出去难,游客想进来也难。”说起如今道路的变化,芊芊杨梅园负责人乔春龙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十几年来,杨梅园周边的道路不断让自己看到“惊喜”:石子路、水泥路、柏油路……现如今,一条“清秀”的沥青路直通杨梅园大门前。
据乔春龙介绍,杨梅从苗木到挂果需要8-9年的时间,2013年,杨梅成熟了,但道路条件不好成了影响杨梅园经营的一大问题。近几年,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推进,原先的石子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杨梅园的生意也随之翻了几番。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四好农村路是基础、是关键。“多亏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将这里的水泥路修成了现在的沥青路。来杨梅园的游客,也从原来的每天几十人到后来的数百人,甚至数千人,这对杨梅经济效益增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乔春龙说。
芊芊杨梅园门前道路的改造只是近年来溧水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区交运局了解到,自2015 年以来,全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500 余公里,成功打造了“无想景悠远,山屏四面开”的无想景观大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溧白生态大道、“寺抱山中满庭芳,竹海十里望不穿”的秋湖竹海大道、“万亩梅园香似雪,十里梅林人如潮”的傅家边梅林大道、“先辈功勋著辉煌,老区发展换新颜”的李巷红色大道……实现了农村公路由“通上车”向“富一方”、“交通线”向“风景线”、“平安路”向“健康路”的质变。
率先试点“护路员”管理制
随着1352公里的农村公路全面提档升级,日常管理成为养路护路的重要工作。为同步我区四好农路创建和农村道路管养体制改革工作,转变传统农路管养模式,区交运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护路员”制度,并建设具有溧水特色的关于农路管养的“溧水交通运输行业治理”手机APP。
曹玉霖就是参与首批试点的一名护路员。他的工作就是对每次巡查的情况进行汇报,将情况上传到“溧水交通运输行业治理”APP。2019年3月,他在巡查中发现,无想景观大道与竹海大道交叉口处,因山洪爆发导致涵洞受损,出现重大安全隐患。他立即打开手机,把受损路段拍照上传APP。涵洞维修工艺复杂,农路办把这一问题上报给了区交运局。交运局随即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察,进行临时加固和交通管制,并下单给维修单位进行维修,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记者了解到,目前,溧水“一环、四轴、六区、多连”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格局已经形成,行政村7米沥青路和镇村公交通达率双100%。为了确保“有路必养,养必到位”,溧水建立了“大建设”“大路政”“大养护”的管理机制,明确了乡村道以镇(街)为主体、交运局主管的管养责任体系。为了弥补路政月查、管养周查的频次不足,还在晶桥镇遴选了14名护路员进行试点,每人负责10-15公里的道路,每周至少巡查3次,配合交警、路政人员进行道路巡查、矛盾的协调。2019年度,在全省13个地级市98个县(市、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质量检查评比中,溧水区取得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质量第二名、全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实现公交村村通、物流标准化
随着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的大力推进,全区已实现镇与村之间、村与村之间镇村公交网络。据悉,目前,镇村公交运营车辆76辆,线路51条,覆盖92个建制村,建制村镇村公交通达率达100%。
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9月以来,溧水区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经营。2017年1月1日又对原城镇客运班车进行了公交化改造,实行全区公交2元一票制乘坐,实现了全域内城乡公交一体化。
随着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溧水区又结合乡村旅游热点,打造特色农路品牌,建设旅游环线,开通游1、游2、游3旅游线路,全力打造群众满意、具有示范性的“运游结合”新型服务模式,助推我区全域旅游发展。
同时,为加快推进农村物流县、乡、村三级网络节点体系建设,服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型升级,我区计划围绕农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农村居民消费品等三类物资的流通组织,结合三类物资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及运输组织模式,对农村物流业发展进行有效融合与整合提升。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到十三五规划,溧水区还将拟建3个区级物流中心、11个街镇级农村物流服务站、88个农村综合服务点,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物流增质提效,打通农村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