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人民立场 讲好时代故事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1-2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学习这篇讲话,首先感受到的是高扬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人民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动力。文艺工作者的人民立场应该是,带着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抒怀的初心,以他们为主角,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把这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提炼加工,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人民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
人民是神圣的,在艺术家心中更应如此。因此,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这是文艺创作的底线。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在各种搞笑小品、相声或脱口秀节目中,一些演员为了博取眼球、达到搞笑效果,刻意模仿残障人士、智力缺陷者,或者嘲讽农民,或者把一些特殊群体、个别现象刻意放大渲染,这就是丑化人民、调侃人民。有一点值得注意:这里“虚构人民”的“虚构”,不是作为创作技法的“虚构”,而是没有经过体验生活、深入群众,仅凭主观臆断和想象,脱离了生活的真实、历史的真实去构画人民。
学习这篇讲话,感受到了强烈的时代性。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为主旋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创作立足点,以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为创作源泉,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这就是当下文艺创作的时代主旋律。
大历史观是帮助我们更好理解把握时代性的金钥匙。个体在大历史的进程中是渺小的,但是无数个个体凝聚起来,就是历史发展的磅礴伟力。只立足当下和眼前,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仰望天空和远方,容易大而失当、空洞无物。只有用更广阔的胸襟、更开阔的视野、更高远的格局看待当下的生活、所处的位置,再通过个体化的感情、细微的个人体验,来反映出时代的变化、人民的心声,用文艺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能产生留得下、传得开、叫得响的好作品。
学习这篇讲话,感受到了胸怀全人类的宽广襟怀。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树立大历史观,也要有大局观。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只有心怀大局,才能合时而歌。“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在此大背景下,总书记特别提出要广大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意味深长。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要明确中华文化立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体现民族特色。前不久,一场关于“民族歌剧”“原创歌剧”的学术争鸣,引发“土洋之争”,歌剧界诸多专家学者就“如何继承中华美学精神和文化传统,为当代社会文化需求创作歌剧”“中国的歌剧创作,到底是遵循西方创作技法,还是按照中国民族音乐创作规律”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此,总书记的讲话可以提供遵循——“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学习这篇讲话,感受到了强烈的历史主动。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有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才能够更好前进。文艺工作者必须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历史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主动进行与之相匹配的文艺文化创造,这就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主动精神。
要主动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对党的百年辉煌有情感的认同,才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理性的理解,也才能激发相应的文艺文化创造的积极性。要主动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主动参与到记录历史、见证历史、创造历史、开辟未来的文艺创作中,积极投身到用文艺讴歌时代、反映时代、推动时代的文化创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