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财政金融总量攀升 结构持续优化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 日期: 2021-08-13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财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财政金融体制日趋完善。全省财政金融稳健运行,在规模稳步扩张的同时,结构明显优化。金融行业总量不断攀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在保证各项重大改革措施顺利实施的同时,有力地支持了江苏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财政收入总量迈上新台阶,支出结构持续优化 

(一)财税体制改革成效凸显,财政收入规模稳步扩张 

2012年以来,新一轮税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营改增”政策开始试点并稳步推进,于2016年5月正式全面实施。江苏作为全国首批“营改增”试点省份,积极配合推进政策实施。据省国税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江苏“营改增”累计减税额已超1000亿元,仅2016年就减税469.8亿元,减税效应明显。“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和税收负担,对江苏产业链减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有效减税降负的同时,江苏财政收入仍实现了平稳增长,总量规模持续攀升。2016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12年增加近四成,2013—2016年年均增长8.5%。2013年、2014年、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相继突破了6000亿元、7000亿元和8000亿元大关。 

(二)主体税种贡献提升,税收结构明显优化 

1、主体税种贡献提升,流转税稳步增长 

一是流转税中国内消费税较快增长,增值税(含营业税)贡献明显提升。2016年,全省国内消费税收入710.3亿元,四年间年均增长11.9%;国内增值税(含营业税)收入5890.2亿元,年均增长7.2%,在“营改增”政策性因素影响下仍保持了较好增长,2016年国内增值税(含营业税)占国地税税收的比重达到49.7%,比2012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对税收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二是收益类税收收入中个人所得税增势较好,企业所得税个位数增长。2016年,全省个人所得税收入955.9亿元,四年间年均增长14.3%;企业所得税收入2378.8亿元,年均增长7.3%。两项合计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28.2%,比2012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三是小税种税收较快增长。2016年,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分别完成256.6亿元、480.6亿元,四年间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0.9%。

2、服务业税收量比齐升,房地产业及金融业增势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在重点抓好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作为税收收入主要来源的二三产业的发展,为江苏提供了丰富的财源,全省国地税税收收入稳步提升,于2014年跨越万亿元大关(不含海关代征两税及车辆购置税)。2016年,全省国地税税收收入达11855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税收收入7.6亿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6178.4亿元和5669亿元。第二产业仍为创税收入最高的产业,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52.1%,比2012年回落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税收贡献逐年攀升,由2012年的45.1%逐步提升到2016年的47.8%。其中,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增势明显,2016年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7.5%和7.8%,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2.5个和1.9个百分点。 

3、股份企业税收快速增长,国有集体、外商港澳台及私营个体税收比重回落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推进、非公经济日渐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股份企业税收实现快速增长。2016年,全省股份企业税收收入4721.1亿元,四年间年均增长11.4%,比重由2012年的30.7%提高到2016年的36.2%。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江苏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及私营个体税收增势放缓,比重回落。2013—2016年,江苏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个体税收年均分别增长4.4%和6.2%,2016年占国地税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6.1%和22%,比2012年分别回落了2.6个和0.6个百分点。国有集体企业税收比重继续下降,2016年占全部税收比重为15.5%,比2012年下降2.1个百分点。 

(三)苏南地区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苏中苏北较快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按照“区域产业特色化、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思路,从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出发,分类施策,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并不断向纵深拓展。在此契机下,全省各地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在苏南地区保持主体地位的同时,苏中苏北实现较快增长。2013—2016年,苏南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8%(同口径),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54.4%提高到2016年的55.7%,提高1.3个百分点;苏中、苏北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四年间年均分别增长11.2%和10%,保持了两位数的较高增幅。 

(四)财政支出重点突出,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各级财政坚持统筹兼顾、有保有压的原则,合理安排资金,继续优化支出结构,为机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2012—2016年,江苏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规模近4.3万亿元,为“十一五”五年总和的2.6倍。 

1、重点保障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提质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江苏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全力支持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生态环境、扶贫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二是出台落实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财政政策,对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无锡超级计算机中心等我省引领性重大科技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各项工程实施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三是切实落实国家促进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负添力;四是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加快发展,同时推动财政科技经费优化整合,着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2、完善民生保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江苏各级政府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民生幸福工程“六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改善民生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十八大以来,江苏民生领域支出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超75%。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医保、养老等各项提标、提档、提补政策全面落实到位。2016年,财政预算内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文化体育与传媒合计支出3932亿元,四年间年均增长10.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由2012年的38%提高到2016年的39.4%。 

3、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大农业资金的投入。支持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鼓励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创新;支持实施新一轮脱贫帮扶工作,推动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继续支持“绿色江苏”建设、继续推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2012—2016年,全省预算内农林水事务支出4516亿元,为“十一五”五年支出的2.9倍。 

二、金融业总量攀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一)金融业增势迅猛,贡献逐年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金融业实现快速增长,金融业增加值在2012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分别突破了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和6000亿元大关,总量迈上新台阶。2012—2016年,江苏金融业增加值总量近乎翻番,不变价年均增速达13.4%,高于同期GDP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延续了2004年以来逐步提高的态势,分别达7.9%和15.6%,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2.1和2.3个百分点。 

从金融业行业结构看,银行业虽仍占主导地位,证券保险业份额明显提升。2016年,全省银行业实现增加值4740.5亿元,占金融业增加值比重为78.9%,比2012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证券业和保险业增加值分别为389.3亿元和682.5亿元,占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6.5%和11.4%,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2.6个和4.5个百分点。

金融业税收贡献提升。2016年,江苏国地税金融业税收收入929.6亿元(不含代征两税),为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11.8%,占全部税收及第三产业税收的比重分别为7.8%和16.4%,分别比2012年提高1.9和3.2个百分点。 

(二)银行业平稳运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1、规模稳步扩大,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加 

2016年末,江苏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突破15万亿元关口,达15.6万亿元,四年间年均增长12.8%。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由2012年的1.9万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3万亿元,年均增长12.6%。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加,四年间全省新增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149个(不含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金融机构总部数据)。其中,股份制银行营业网点增加493个,城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增加190个,外资银行营业网点增加25个,多元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2、融资总量创历史新高,存贷款规模连上新台阶 

随着江苏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融资规模和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持续增加,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存款余额连续五年迈上万亿新台阶。2016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为1.7万亿元,比2012—2015年年均融资高4285.5亿元。2016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6万亿元,四年间年均增长12.6%。其中,2013—2016年,住户存款累计增加14258.6亿元,年均增长10.1%,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充足。2016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9.3万亿元,2013—2016年连续四年迈上万亿新台阶,年均增长12.7%。其中,2016年全年新增本外币贷款11784.2亿元,创历史新高。

3、信贷资金投放重点突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加大了服务业行业信贷投放规模,信贷结构更加侧重于调结构、惠民生,加强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小微企业及民生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服务业贷款快速增长的同时比重提升。2016年,全省服务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7765.6亿元,为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14.2%,高出同期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速(不含票据融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委托贷款以及外资银行的数据)2.3个百分点;服务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39.7%逐步提升至2016年的43.1%;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贷款增长加快。2016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达55345.5亿元,为2012年末的2倍,年均增长19.1%,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12年末的47.7%上升到2016年末的59.5%。2016年末,全省基础设施行业贷款余额为14469.8亿元,同比增长20.6%,增幅为2012年以来最高,四年间年均增长14.2%。 

三是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末,全省本外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983.3亿元,为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13.3%。2013—2016年累计投放小微企业贷款9059.7亿元,占全部贷款累计投放额的25.7%。2016年,全省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为28271.2亿元,同比增长8.2%;增量为2749.2亿元,比2012—2015年同期平均增量高出105.7亿元。 

四是民生领域金融支持力度继续加大。2016年末,全省本外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贷款余额分别为420.2亿元和580.7亿元,为2012年的2.1倍和1.7倍,四年间年均分别增长19.7%和13.5%。 

五是房地产领域贷款快速增长。2016年末,全省本外币房地产行业贷款余额6083.1亿元,四年间年均增长12.9%。 

六是消费信贷投放继续扩大。2016年末,全省本外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2400.4亿元,是2012年末的2.6倍,年均增长27.4%,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12年末的14.8%上升到2016年末的24.1%,提高了9.3个百分点。目前金融机构已开办和发展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住房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高档耐用消费品贷款、助学贷款等各类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达20余种。 

4、苏中苏北地区金融支持加强,金融资源地域配置趋于协调 

近年来,江苏金融机构统筹兼顾,在保证苏南地区贷款投放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大苏中、苏北地区的信贷投放力度。2012—2016年,苏南五市累计投放贷款27971.7亿元,占全省投放贷款额的65.5%;苏中和苏北五市分别投放贷款7179.2亿元和7522.5亿元,占全省投放额的比重分别为16.8%和17.7%。2013—2016年,苏南、苏中和苏北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年均增长11.5%、14.9%和16.7%。2016年末,南中北占全省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70%、15.2%、14.8%,与2012年末相比,苏南比重下降了3个百分点,苏中、苏北分别提高了1.1个和1.9个百分点。 

(三)证券业实力明显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及配套改革措施逐渐到位,江苏资本市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证券行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规模和利润水平均大幅增加。2012—2016年,江苏上市公司通过首发和再融资,累计筹集社会资金4797.3亿元,四年间年均增长60.1%。至2016年末,江苏有证券公司6家,证券投资者开户数1325万户,为2012年的1.8倍。境内上市公司总股本2838.5亿股,四间年均增长22.7%;市价总值37171.1亿元,年均增长34.4%。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江苏省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利用新三板市场进行资本运作、资源整合,新三板市场实现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末,全省新三板挂牌企业达1245家,占全国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占比12.3%,截至2016年末,江苏新三板定向发行股票筹资额达200.1亿元。此外,各种投资基金、理财产品大量发行,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市场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实现新突破。 

(四)保险业市场规模迅速壮大,保险资金运用取得新突破 

随着保险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居民保险主动意识日益增强,江苏保险市场规模迅速壮大,影响日益显现。十八大以来,江苏保险业稳步发展,保险资金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保险服务功能向促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方面倾斜。 

2016年,全省有各类保险公司99家,比2012年增加9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6253家,比2012年增加535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690.2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翻,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二位,四年间年均增长19.9%。2016年,全省赔付总额为915.1亿元,为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长24%。江苏保险业充分发挥了其社会稳定职能,为保障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保险资金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保险服务功能向促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方面倾斜。2014年12月,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要求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路径。截至2016年末,江苏省保险资金投资余额突破2100亿元,涉及保障房、城乡一体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 

保险业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先后出台了《2012年全省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关于完善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条款费率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加大财政保费补贴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2016年,全省农险保费收入及农险基金收入合计达32.9亿元,支付农险赔款23.5亿元,累计有506万户农户从中受益。全省主要种植物农业保险覆盖面均超过90%。 

综上所述,十八大以来,江苏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江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增长能力加强。财政金融体制日趋完善,改革成效显著,在总量稳步扩张的同时,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有效助推江苏经济更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