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文物会说话·战国篇|金兽镇:我很高贵,看2000多年前的文明互鉴

来源:江苏Now国际传播中心 日期: 2022-08-01

开栏语:

从战国的蟠螭纹铜镜到唐代的巩县窑青花瓷,从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到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

从历史中走来,它们身披时代荣光,自带江苏文化意象,也是文明互鉴的桥梁。

7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中提出“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讲好江苏故事,推动文化走出去,江苏NOW国际传播中心6月成立时,与南京博物院、苏州昆剧院、江苏大剧院、中国淮扬菜博物馆等四家首批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基地签订宣传共建协议, 江苏Now国际传播中心7月起与南博、苏昆联合推出《中西对话·看江苏》策划,包含《文物会说话》《昆曲留声机》,新华日报、对外华文媒体、海外社交平台、英文网、交汇点和JiangsuNow公众号等平台同步传播。

《文物会说话》系列将带你一眼千年,看尽南京博物院馆藏的从战国到清代的具有中外交流色彩的文物。

今天我们走进战国篇。

战国 错银嵌松石蟠螭纹复合铜镜

文物介绍:

铜镜直径29cm,整体由分制的镜面与镜背合为一镜,属于战国时期最顶级的铜镜制作工艺。镜背镂空雕铸蟠螭纹饰,其上镶嵌有细密的银丝与银泡。镜背与镜面之间的空隙当时镶嵌有绿松石;边缘铸造有三个铜环,其中一个铜环上缀连着两个椭圆形的谷纹小玉饰。

专家点评:

铜镜,最早出现在亚欧大陆的西端。四千多年前,铜镜和铜器的制造技术伴随着早期文化交流传到中国,这也是人类东西方文明中跨地域、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件。此后,伴随着中国青铜铸造技艺的日益精湛,中国青铜镜形成了自己型制与风格,战国秦汉正是中国青铜镜发展的第一个巅峰。

总的来说,铜镜这类生活器具的“源”,来自于西方;开枝散叶、绽放绚丽的“流”则是在东方的中国。东周时代是铜镜在华夏自主快速发展的时期,到了汉代至唐代以后,铜镜已经成为华夏文明中的重要且特色的文化标识了。

——南京博物院 研究馆员 左骏

战国 蟠螭玲珑琉璃球饰

文物介绍:

玲珑球主体质地为泥质灰白陶,总体呈球形,中间镂空,下部为矮圈足,圈足内侧有单向凹槽,低温琉璃釉。造型以8 条蟠螭(中国早期的一种龙)盘成圆圈状,一条蟠螭口衔另一蟠螭尾部而架构呈镂空的玲珑球形。

这件蟠螭玲珑琉璃球是考古发掘中的首次发现。它的材质与同时期楚墓出土的“蜻蜓眼”琉璃珠,视觉观感上比较类似。玲珑琉璃球以它独特的造型、红白蓝三色的釉陶工艺、点状琉璃的施釉技法,无疑是一件中国古代早期釉陶的珍品。

专家点评:

最早的玻璃制造,发端在西亚的地中海东岸地区。此后通过亚欧草原之路早期的文化交流,一路东传。大约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开始了解并且借鉴了这种人工合成原料的方法,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尝试,逐渐发展,到战国时期已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玻璃和釉陶制造技术。这件琉璃球,属于陶胎琉璃,它本体为陶胎,匠人在陶胎外面使用人工合成的一类釉料包裹,再经过高温烧造,从而牢固地附着在陶胎表面;又因为各类釉料含矿物元素的不同,经过高温让釉面呈现出各类的艳丽色彩。

——南京博物院 研究馆员 左骏

战国 金兽镇

文物介绍:

金兽是迄今为止出土的中国古代最重的一件黄金制品,重达九千一百克。它整体呈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肢上,首靠前膝,耳贴脑门两侧,附耳瞪目,张口露齿;屈腰团身,身短而粗壮,神态警觉,似虎更类豹。兽颈部戴三轮项圈,说明它是一只被驯化后由人工饲养的猛兽。头顶后部跨项圈两侧,有一粗壮的环纽,是方便使用时的提拿。通体锤饰圆形斑纹是在兽体铸成后再捶击上去的。金兽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装饰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重要艺术品。

专家点评:

熠熠生辉的黄金制品,是西方文明追求的审美和价值取向。早在商周时期,华夏文明与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交往中,黄金制品才逐步传入中国。到战国期间,中国使用金器逐步成为上层社会的风尚之一。那时的贵族们追求使用金器,比如饮酒的杯子、放置菜肴饭羹的碗盏、取餐的勺子等。对于这件金兽,研究者通过其造型和特有环钮判断,它原是用来压古人用来席地而坐——席子的席镇,彰显了使用者高贵且特殊的贵族身份。

值得注意的是,铸造后的金兽装饰通体采用了锤揲工艺,可能受到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对黄金装饰技法的影响。这种装饰技法无疑是增加了金器外层的反光面,使整个金兽在视觉上闪亮动人。

——南京博物院 研究馆员 左骏

战国 金饼、马蹄金

文物介绍:

金饼和马蹄金出土自江苏盱眙南窑庄的一个窖藏,这两种金器是中国古代战国秦汉之际通行的黄金货币。这批金器中,圆形金饼共十块、马蹄金十五块,重量在248-462.2克之间。战国时期,江苏地域的楚国盛产黄金。这种黄金货币不仅是战国时期财富的储存手段,也是国家之间大宗贸易的货币。

专家点评:

考古发现的实物和青铜器铭文记载,在商周时期,中国主要以海贝作为货币使用。到东周以后,才大量出现和使用铜铸货币。华夏文明与北部草原文明交往中,不仅让黄金成为高级装饰材料的一员,到战国以后黄金同时也成为重要的货币资源。

据考古发现,楚国的铜镜和丝织品曾发现在遥远的南西伯利亚,可见跨文明的间接贸易交流在汉代以前就已经非常频繁了。而在进行大宗贸易的时候,不同文明就需要共同认可的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因此,中国早期黄金,不少是通过早期草原丝绸之路贸易所得到的。到汉代,史书曾明确记载,黄金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流通的主要手段。

——南京博物院 研究馆员 左骏

策划:沈峥嵘

统筹:付岩岩

海报:李荣华(实习生)

海媒:刘浏

鸣谢:南京博物院、苏州昆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