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数说江苏70年:基础设施突飞猛进 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日期: 2021-08-2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和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江苏省基础设施发展历程

(一)1949年至1977年

这一时期,基本建设管理体制以高度集中和单一计划为主要特征。这种计划统配的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以后若干经济调整时期为全省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中力量建成了大中型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百余个,初步形成了江苏的工业体系,缓解了基础设施的紧张状况。交通方面,公路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从1949年的2781公里,到1978年全省公路达17720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5.4倍。拥有公路桥梁6503座,其中南京长江大桥、盱眙淮河公路、油管两用大桥等一批桥梁设施均是在这一期间建成的。水利方面,相继建成了新沂河、苏北灌溉总渠、三河闸等一批治理淮河洪水的骨干工程,这些工程和逐年修建的江海堤防、闸坝、水库结合起来,使江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初步有了一个防洪挡潮的外围屏障,改变了洪水漫流的状况,创造了人民生存和恢复发展生产的基本条件。电力方面,新建了韩庄发电厂、全省第一座高温高压南京热电厂,苏州、镇江新建了望亭电厂和谏壁电厂,苏北地区新建了扬州、淮阴和盐城发电厂,扩建了新海、贾汪、天生港电厂,至1978年末,形成了220千伏全省电网,实现了江苏全省范围内电力的统一调度。江苏电网东与上海相联,西与安徽接通,南与浙江联接,成为华东电网的一个组成部分。邮电通信方面,发展虽然较快,但由于置身于计划经济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的横向联系不多,商品经济不发达,对信息的需求不够迫切,社会对邮电通信的地位作用认识普遍不足,邮电通信发展整体是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1978年至199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特别是1992 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激励下,改革开放加快了速度,向纵深发展。同期,我国投融资体制也生了质的变化。1993 年 8 月 14 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政府、居民、企业(法人)等各种利益主体在投融资体制中的相互关系更趋密切,不仅开辟了对外投融资渠道,而且政府与企业面向居民的投融资渠道更加宽广,形式更加多样,通过市场推进社会消费基金向生产建设资金转化的机制逐渐形成。从此,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方式更趋多样,投融资对象日益增多,投融资条件更加规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

江苏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先后建成了沪宁高速公路、南京机场高速公路、宁连宁通一级公路,改建了南京至上海、南京至盐城、南京至徐州、南通至盐城和淮阴至江都二级公路等。至1998年底,全省公路部门管养的公路达27355公里,比1978年增长了54%,是新中国成立初期2781公里的9.8倍。苏南运河四级航道整治工程从1992 年起经 7 万多职工历时 5 年有余的艰苦奋战,于 1997 年 10 月胜利建成通航,专家评议认为“该工程是苏南运河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标准最高、效益最好的一次全面整治,设计合理,质量优良,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以作为全国内河航道建设的样板。”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

(三)1999年至2005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原有的一些消费热点逐渐平淡,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稳中趋降,需求不足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受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贸易受阻,以致相当一部分产品收缩在国内市场上。这种市场波及的滞后效应在1999年显现无疑,当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8.2%,降到了谷底。在此宏观背景下,中央及时作出了“扩大内需,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决策。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国家先后发行了2350亿元国债,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江苏省委、省政府牢牢抓住这一机遇,按照既有利于启动内需,又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债资金,重点加强基础设施投资。

2003年这一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全年基建投入达1864.5亿元,比上年增长62.8%,增幅同比提高31.1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02年的29.8%提高到34.9%,对全社会投资的贡献率达到48.4%,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10.2个百分点。从行业分布看,投资多、增长快的一是以城市建设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业,二是电力工业,三是交通运输业,三项投资分别为514亿元、248.6亿元、346.7亿元,增长111.6%、80.9%和43.2%。“十五”期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1600 亿元,居全国前列,是“九五”时期的 2.2 倍。五年期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近 180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 2886 公里,总量居全国第三,密度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网络主骨架基本形成。五年期间,整治完成五级以上航道 158 公里,新增船闸 5 座;干线航道网规划中有 800 公里已达标。五年期间,全省新增港口吞吐能力 1.4 亿吨,新建成万吨级泊位 79 个,港口总吞吐能力和万吨级泊位数均居全国首位。交通工程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其中,高速公路、特大型桥梁、重点水运工程项目,与干线公路改建工程、地方重点工程的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 100% 与 90% 以上。润扬大桥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建设项目典范”荣誉称号;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被列为全国公路建设质量示范工程。同时,2005 年,南京地铁一号线、南京奥体中心、扬巴一体化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

(四)2006年至2012年

2006-2012年,全省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086.94亿元,年均增长12.5%。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经济快速发展,我省当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71.4亿元,首次突破万亿。2007年6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了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等突出问题,决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到2007年底,我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68.1亿元,同比增长21.8%, 基础设施投资在2007年也面临一个低谷,占比较高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均为负增长。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为了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刺激经济较快增长,中央政府出台了加大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等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江苏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10项政策措施,迅速启动3000亿元政府主导性投资项目,用来扩需求、保增长、促发展。随着这些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成效也不断得到显现,2009年基础设施投资也迎来一个高峰,当年增速达45.9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40.8%、75.9%、53.6%、49.8%。这一阶段,高速公路网进一步完善,苏通大桥建成通车,泰州过江通道稳步推进三塔两锚五大基础建设,江苏第一条高铁沪宁城际开通,贯穿我国城市群最密集、生产力最发达、经济增长最强劲、发展最具活力的长三角核心区域,沪宁间最快67分钟互达,极大的缩短了以往需几个小时的旅程时间。南京、苏州2市建成地铁3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02公里,极大改变了人们出行方式。全省9大机场全面建成,所有县级城市及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均可在地面交通1.5小时车程内享受到航空服务。

(五)2013年至2018年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以及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发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等重大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为投资发展带来新机遇和广阔空间。面对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增长新形势、新常态,全省上下转观念、换思路、出举措、谋发展,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虽然江苏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逐步放缓,2013-2018年,全省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4042.2亿元,年均增长8.9%。但投资取向着力于投资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固定资产投资呈现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这一时期,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重点项目纷纷落地开花:南通至洋口港区高速公路(一期)、临海高等级公路灌江口大桥建成通车,沪通大桥公路南北接线全线贯通;徐宿淮盐城际铁路、沿海铁路盐城至南通段开工建设;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特高压工程、500千伏电网扩容工程、200千伏及以下电网扩容工程有序推进中;全光网省建成,通信业进入全光网络时代,南京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运行;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基本完工,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全面实施,长江干流河势控制南京新济洲河段整治、张家港老海坝节点综合整治、扬中河段天星洲汊道段河道整治建成,镇扬河段三期整治、长江干流崩岸应急治理、八卦洲整治全面实施。这些有效基础设施投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巨大成就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效果初现 

江苏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龙头地带、长三角核心区域。江苏经济发达、人口密布、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需求旺盛,公铁水空运输方式齐全,具有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先天优势。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快速增长,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交通运输发展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省,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率先发展。以2013-2017年为例,全省交通运输累计完成投资8913.7亿元,年均增长14.1%;其中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6845.0亿元,水上运输业完成投资1459.2亿元,铁路运输业完成投资325.3亿元,航空运输业完成投资157.4亿元。年度交通投资屡创历史新高,综合交通设施能力明显提升,时速200公里的快速铁路1811公里,时速25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846公里,长三角核心区(沪宁杭)形成“一小时高铁圈”,高速公路实现了由“县县通”向“县城通”的提升,跨江通道由11座增加至14座。建成长江12.5米深水航道、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等,内河航道总里程和密度均居全国之首;万吨级以上泊位数、亿吨大港数均居全国第一。城市轨道交通开通里程由102.6公里增加至640公里,总里程位居全国第四。全国最大的内河水运工程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徐州观音山机场二期工程建成启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正在向铁、水、空等领域迈进,形成多个综合交通枢纽,打造立体交通走廊。 

(二)电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有力保障民生需求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离不开电力的保障和支撑。2013-2017年全省共投入4948.8亿元用于电网建设,年均增长17.9%,超过同时期全部投资增速7.1个百分点,有力保障了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为促进江苏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省电力建设注重优化省内电源结构。2013-2017年,全省水力、风力、核力、太阳能等发电共投入2403.7亿元,年均增长48.8%,占全部电力生产投资的比重从37.4%提高到66.4%。在推进核电建设、加强海上风电开发、推进光伏发电应用的同时,科学规划、有序发展煤电。2013-2017年,全省火力发电共投入1665.9亿元,年均增长3.9%。 2017年,±800千伏内蒙古锡盟—江苏泰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圆满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标志着锡泰特高压直流工程江苏段投运,江苏由此初步形成了由锦屏—苏南、淮南—南京—上海、晋北—南京、锡盟—泰州等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共同组成的“一交三直”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格局。一条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电力高速”纵横千里,打通能源输送的大动脉,送来远方的清洁能源,加速了江苏能源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开启了江苏绿色能源消费新格局,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绿色新动力。

(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基础承载能力与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其建设和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为加快推进全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信息化水平提升,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各类资金积极参与信息基础设施投资。2013-2017年,全省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投资968.3亿元,年均增长9.8%,其中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完成投资584.2亿元,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完成投资384.2亿元。截至2018年底,全省光网城市基本建成,城市地区普遍具备光纤千兆接入能力;4G网络和窄带物联网城乡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地区光纤宽带到户率和4G网络覆盖率均超过95%;互联网数据中心规模超过8万个标准机架;国家广电骨干网江苏核心枢纽基本建成,建成涵盖省市县的高速率、大容量长途传输网络,构建“四纵五横”省内长途光缆网架构,形成南京、无锡省际流量出口双核心,开通国内35个城市直达链路。十年间,移动互联网跨越3G、4G、5G三种技术标准,目前4G网络城乡全面覆盖,5G正式进入商用时代,已建成5G基站1200余个。

(四)生态环境投入不断加强 ,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投资完成总量较多,基础设施投资中占比最高。以2013-2017年为例,全省水利、环境、公共设施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共18638.6亿元,年均增长18.2%,占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52.2%。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达到了16154.3亿元,年均增长18.4%,在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中的比重最大、增速最快;水利管理业的投资为1863.2亿元,年均增长17.3%;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的投资为621.1亿元,年均增长16.8%。 

70年来,在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环境问题。面对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江苏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十八大以来,全省组织实施近2万项重点治污工程,建成江苏省环境监控系统、江苏省核电外围辐射环境监控系统、东太湖湿地修复等一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重点工程,推动了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截止2018年底,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与2013年(“大气十条”考核基数)相比分别下降34.2%、上升6.7个百分点,104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例与2014年(“水十条”考核基数)相比提高7.7个百分点,劣Ⅴ比例下降至1%,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太湖治理连续11年实现“两个确保”。2018年,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5%,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一级A排放,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提高到163.3万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使得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江苏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江苏人民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增进获得感和幸福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江苏基础设施建设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示范性强的重大基础性项目也正从蓝图走向现实,谱写新时代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