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以“三个素质”为重心 建设文明程度更高社会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7-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将“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三个素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目标。

建设文明程度更高的社会,需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教育和科普相结合来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加强卫生事业和完善体制机制来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最终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升。

以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基本着力点。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稳定的品质。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文明社会发展的必修课,涉及到每一个公民。建设更高文明程度的社会,要将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基本着力点。

通过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来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其根本措施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实现中国梦所要求的社会成员应该具有的良好的道德素养。爱国是公民基本的道德义务。现代社会,国家是个人的归属地。个人要像爱家一样爱国,应成为公民是否具备文明素养的核心指标之一。敬业是公民作为职业者的基本要求。职业给个体提供了在社会中生存的资源,也给予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空间。以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坚守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的“工匠精神”,应成为个体必须具备的现代职业者的文明素养。诚信是个体在社会中立足的基本德性。一个诚信的现代公民,需要做到真实无欺、信守约定、践行承诺、讲究信誉。没有诚信,就谈不上合作、信任与发展,也谈不上个人心神愉悦、幸福生活。友善体现出一种人性之美,是人的一种文明素养,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人的一种文明礼貌。

以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首要任务。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受教育程度、科学精神、科学水平、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是科学文化素质的组成要素。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至关重要。建设更高文明程度的社会,要将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其首要任务。

一个公民的立身取决于个人科学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一个民族的屹立和一个国家的发展,则取决于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将教育与科普相结合。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对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基础性作用。“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将失去源头。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在全社会形成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的氛围,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科普活动。要让公众理解科学,让科学普惠人民,形成“全民参与”的局面,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引领作用和导向作用。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是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突出抓好重点人群的科普工作。通过上述工作,让科学文化素质成为塑造个人、影响社会的“指针”,成为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的“桥梁”,成为增强理性、理解时代的“钥匙”。

以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为基础要求。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健康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要求,是达成更高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指的是个人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健康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与基本素质。人民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要树立“大健康”的理念。要普及健康生活。从健康促进的源头入手,强调个人健康责任,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引导群众形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特别是要“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进一步健全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着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正确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始终把群众体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要完善健康保障。通过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深化公立医院、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各类医保制度整合衔接,改进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保障能力长期可持续。特别是要通过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身体健康素质。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叶南客 李义波 叶南客为南京市社科院院长、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义波为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