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优势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9-14
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性法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的创新之举,是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的时代华章。《条例》明确了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功能定位和主要职责,为新时代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校的独特优势,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江苏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凝聚强大思想力量。
发挥好高校独特的政治引领优势。《条例》的制定与实施是坚决拥护“两个确立”、自觉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以制度规范的形式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任务,作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阵地,一直以来都将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于工作的各环节、各方面。特别是高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高校党委强化主体责任、提高政治站位,成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展重要指示的坚决拥护者、坚定执行者,这为实施《条例》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发挥好高校独特的学术研究优势。高校作为学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能够极大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和原创性,在自主创新中将高校的学术研究优势转换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优势、实践优势。为此,省内高校要立足江苏实际、植根江苏实践,聚焦时代发展、面向国家需要,成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主要力量,以顶天立地的姿态凝练学术原理和学术思想,以革故鼎新的品格生产更多原创性学术成果,在建设社科强省中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学术原创能力提升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发挥好高校独特的理论宣讲优势。理论宣讲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效途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手段,担负着理论普及、思想引导、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推动理论宣讲的重要形式。为此,高校要坚持把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以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让更多的人深刻领会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在理论宣讲中做到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讲好,将新时代的中国实践展现好,实现政治性、理论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结合。
发挥好高校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一方面,高校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紧抓《条例》贯彻落实新机遇的同时更加坚定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来培养人、锻炼人,用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丰富广大青年的精神世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育一大批时代新人;另一方面,高校能够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特别是《条例》中要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独立的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这让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更有底气和保障,对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家名师,解决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能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新征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前提下,要以党的领导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建立健全高校社科管理机构,倡导建立校级社科联组织,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项目组织、平台建设和团队建设等提供指导,从而凝聚起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重大需求、重大攻关、重大任务的研究力量。
进一步深化学科内涵建设。要着力推动高峰学科建设,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省内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发挥出引领示范的带动作用;要大力支持学科交叉建设,促进文科与理工农医等学科的融合发展,培育学科新的生长点,积极探索有关制度设计,如虚实结合的组织结构、首席教授负责制度、全职兼职结合的人员聘用制度、分类考核制度等,为学科的交叉发展提供保障;要加大力度发展冷门学科,尤其是具有鲜明江苏特色和重要文化价值、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持续推进地域文明探源和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系统挖掘和整理吴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江苏地域文化,深入研究阐释长江文化、江海文化、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彰显“江苏学派”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进一步优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体系。要优化管理思维,牢记“工作任务化、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工作原则,准确把握数字信息时代潮流,进行前瞻性布局,“先搭建平台,再招兵买马”,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要优化培养模式,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地位,选拔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政治学等领域急需人才和拔尖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使其成为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同时应继续完善科研育人的体制机制,让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良性互动;要优化评价体系,坚持质量导向、创新为重,发挥学术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比如建立分类评价机制、代表性评价制度、长周期考核机制等,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创新动力,全力营造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向上的健康学术生态。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