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长江生态,推进治污攻坚 美丽古都“生态底色”更鲜明
来源: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日期: 2021-07-28
来到冬日的鱼嘴公园,红白相间的灯塔屹立在蓝天下,近处,宽阔的长江滚滚东去,远处,江心洲大桥巍然而立,一江两岸,风景如画。昔日的采砂场变成今天的风光带,这是南京“十三五”期间扎实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十三五”期间,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保护长江生态为重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为抓手,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底色。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全省各设区市环境质量目标任务完成进展,截至11月底,南京的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全省最低,同比下降25.6%,下降幅度全省第一;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3.9%,同比下降14.7%,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国考断面优良率达到百分之百,全省排名第一。
蓝天更多,河道水清岸美,长江岸线重现绿色,美丽古都交出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扛起长江大保护责任,守护一江碧水东流
秋冬季节,南京人朋友圈里的美景多了起来,从湛蓝天空背景下的紫金山、玄武湖、江心洲,到家门口的清澈河道,市民游客纷纷晒出身边的“好环境”。
鱼嘴湿地就是市民“打卡”的网红景点。公园位于河西新城西南端,处于长江、夹江、秦淮新河三水交汇处,景观环境以湿地为主,汇聚了观赏大江风貌、科考江豚踪迹、体验生态湿地等主题功能。过去,这里的沿江防护堤内遍布采砂场、油库,是典型的生产型岸线。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南京启动长江岸线修复工程,退出生产型岸线还江于民,鱼嘴实现了华丽变身。
南京主城三面临江,守护一江碧水是城市义不容辞的责任。“十三五”期间,南京坚决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 确立了“抓长江南京段生态保护就是抓全市域生态保护、看南京生态建设成效首先看长江南京段生态保护成效”的总体工作思路,由主要市领导挂帅,成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点工作推进办公室”。在全省率先出台系列文件,形成标本兼治的政策体系,着力解决长江突出环境问题。
2018年以来,共清退生产型岸线21.5公里,每年修复湿地3000多亩,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跃居全省第一。加快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生态眼”多源感知系统项目,全力打造长江生态保护的智慧大脑。截至目前,全市拆除干流岸线项目160个、退出生产岸线超30公里,生态岸线占比由51%提高到77.9%,基本建成幕燕滨江等一批沿江特色示范段。百公里长江南京段展现出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严管示范带的阶段性成果。
强力治污攻坚,让百姓共享天蓝水净生态福祉
“原来这里不能叫河,只能叫臭水沟,居民路过这儿都是捂着口鼻走的。”在金川河东瓜圃桥段居住了近20年的鼓楼区中央门街道新门口社区居民王秋香说。而今天,这条河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河道里建起了两道“小瀑布”一样的气盾坝,河道里种上了“水下森林”,河岸修葺一新,成了一个小游园,每天都有附近居民来遛弯、健身。环境的改善,是老百姓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幸福感。
“十三五”期间,南京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环境质量的改善,每个南京人都有着切身体会。
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南京铁腕治气力保蓝天,实施史上最严“治气攻坚40条措施”“臭氧30条”,落细落实35个重点区域“点位长”领导责任制;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和工业污染,在全省率先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紧盯臭氧污染防治,对数百家包装印刷企业、上千家汽车维修企业开展VOCs治理。此外,针对汽车尾气、扬尘、餐饮等污染均滚动开展专项整治,并对全市1000多家企业和2000多家工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差别化防控。5年来,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5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今年11月底的29微克/立方米,远超下降20%的目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从64.4%增加到超过80%。
水环境提升方面,市领导带头挂钩攻坚,推进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统筹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雨污管网清疏修缮、城乡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全市域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加强废水治理和流域保护,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实现大幅跨越,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保持优良。5年来,省考以上水体优Ⅲ比例从45.5%提升到100%,无劣Ⅴ类水体,全市22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逐月达标率100%,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100%,所有指标均提前达标。
土壤修复治理方面,我市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重点对“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十二五”涉重专项整治、“四个一批”整治以及城镇人口密集区搬迁改造遗留地块开展排查摸底。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采集,调查数量及整体工作进度均列全省第一。持续开展涉重行业排查整治,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完成小南化等地块土壤修复和800余家搬迁或关停工业企业退役场地的梳理筛查,治土工作先行先试走在全省前列。
多措并举,筑牢美丽古都生态基础
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环境风险防控水平有效提升、体制机制改革进展顺利,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持续完善, “十三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为南京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奠定了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实施源头治理,南京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以化工、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全市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积极推进沿江工业布局调整,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实现“零化工生产企业”。
严守生态红线,南京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红线区域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市区生态红线区域设牌立桩。划定全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107块,落实自然保护地排查整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为首个获得国家生态市命名的副省级城市。江宁区、高淳区和溧水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
近日,《南京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征集意见建议。这是2019年南京市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三线一单”的基础上,出台的专门管控方案。根据方案,南京市将对生态环境实行分类管控,差别准入,结合区域发展格局、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目标要求,划定三类环境管控单元,制定南京市市域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和环境管控单元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差别化生态环境管控措施,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十三五”时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五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背后,是南京市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机制先行,污染防治向纵深推进。截至目前, 《南京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的指标已顺利完成,正在抓紧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下一个五年,南京将以更严的举措保护蓝天碧水,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