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地方高校智库集群,提升区域决策水平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9-14
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比较大、区位优势明显,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基于自身办学特色或优势学科所建立的各类智库,在决策咨询、科技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构建并优化地方高校智库集群,加快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进一步提升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精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形成“四新”建设策应力。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事实上,“四新”建设与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特别是“四新”建设瞄准学科交叉与学科前沿,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以当前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简称“智改数转”)为例,这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高校“四新”建设的契合之点。地方高校在致力培养时代新人的建设中,首先需要对标“四新”建设要求,瞄准如“智改数转”等新领域新趋势,提升知识生产与服务的前沿性;其次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与行业需要,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布局和特色优势,做优做强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彰显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区域性,致力在精准服务区域经济产业需求中形成“四新”建设策应力。
科学优化校地合作联动机制,提升智力支持协同力。近年来,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内容也从起初的科技合作逐步延伸到发展战略规划、技术咨询与服务、人才培养与培训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个领域。不少地方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结出了累累硕果,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也不断加强。随着校地合作的不断推进,不少学校还成立了如社会合作处、校地合作理事会或科技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负责校地合作,形成了涵盖多个领域的合作协议。但就有效统合校地合作资源配置,特别是有力落实国家“放管服”改革精神,破除影响科研人员干事创业激情的阻滞因素等方面,其力度和强度仍有待加强。建议地方高校在开展校地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在设立实体化运行合作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对合作项目及合作方案进行战略规划、可行性论证和长效衔接,按照“项目化、订单化、体系化”的基本思路,形成地方高校智库服务的全时空链条和全过程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地方高校智库服务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遴选与培育工作,特别是在“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合作联络员”等选育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其专业背景、学习工作经历与管理能力,也要重视其综合能力提升,可适当通过前期专业培训、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等形式,强化其岗位适应力与匹配度。在校地合作过程中,根据研究进展和地方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奖补激励机制与过程监督评价机制也很必要,要在体制机制层面真正赋能地方高校智库的协同力。
着力打造地方高校智库集群,强化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力。近年来,各国都很重视智库建设,将其视为国家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智力保障支持机构。202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正式发布,数据显示美国以2203家智库的数量稳居第一,中国以1413家位居第二,其中高校智库占比超过1/4,不少高校智库也入选了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的CTTI来源智库,可见我国高校的智库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地方高校智库的影响力来看,鉴于其鲜有入选国内外智库评价权威榜单,且部分地方高校智库的实际运行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项目合作层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力,建议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走好以下两步。一是加快推进地方高校智库的集群化建设,根据学科归属、科研水平、项目需求和服务能力,将原本相对零散单一的功能型智库整合优化为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的跨学科综合性智库,按照“目标导控式”运行模式对接具体合作项目,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对照地方和学校的发展规划,开展综合型智库的长期性和战略性服务。二是将智库集群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融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等于一体,打造立足学校、面向区域、辐射周边的科研服务综合体,以提供高水平高价值的对策成果为目标导向,智慧助力破解制约社会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真正让地方高校智库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与思想宝库。
(作者单位为扬州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一流’建设视阈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培育路径研究”〈2017SJB1175〉和苏中发展研究院2021年开放课题扬州市“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研究〈Szfz2021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