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新动向下的南京选择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8-15

勇挑大梁,成为经济大省和经济大市关键词。挑大梁,不仅是要在当下为增长出大力,更意味着能在长远的未来发挥关键作用,在决胜的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经济半年报传递的新苗头、风险资本新风向、重要行业重塑新格局……那些顶住下行压力,展现经济韧性和活力的行业与方向成为考量城市未来的重要参照。

抓稳“科创”做王牌

8月11日,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麦澜德”,股票代码:688273.SH)在科创板成功上市,这是今年南京新增的第四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也是南京第151家上市公司。

今年上半年国内投资市场发展放缓,无论是整个股权市场的投资笔数,还是投资总额,均出现两位数降幅。正逢科创板成立三周年之际,一时间各城市在科创板的上市企业数成为衡量各地创新成效的重要指标。

乍一看,南京表现并不喜人。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数暂居第二梯队,少于杭州、成都,也未能跑赢合肥、西安和东莞,目前并未在科创板的角逐中占据突出优势。

转到榜单的背后,南京在科创板上的后备力量难以轻视。科创板已受理企业数,北京、上海和深圳居前三,排在第四的就是南京。南京拟科创板上市企业达9家。虽然从获得受理到实现上市,中间还有两三百天的时间差,但这足以说明南京科技创新的潜力。

据多家机构统计,科创板企业的平均创业年限是16年。今天科创板上的果实源自昨天的种子,那么现在的播种和耕耘有待他日来检验。这是一场科技创新的马拉松,远未到定输赢的时候。

有媒体统计,过去十年,南京A股新增上市企业中,超过2/3属于科创类企业。这说明,南京科创力量活跃。

更有大批量的科创类企业还在打拼,有的已在各自赛道上崭露头角。对潜力股,有几大榜单备受关注。胡润研究院每年的“全球独角兽榜单”,发布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这成为考量各地经济活力的重要风向标。该研究院发布的《2021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南京以10家独角兽企业和广州并列国内第5名,和广州、圣保罗并列全球第19名。

该研究院发布的“2021胡润全球瞪羚企业”,其瞪羚企业评选标准是三年内最有可能达到10亿美元估值的中国高成长性企业。这次,南京和广州两地的企业上榜数再度并列,居全国第六。南京增量较大,一年增加5家。

再看另一个同类发布。今年6月,赛迪科创发布《赛迪科创独角兽百强(2022)》。这份榜单将独角兽百强数和专精特新“小巨人”数综合打分,南京居全国第六。

在上述几份榜单中,南京地位趋同。上述排序传递出明显的信息,南京科技创新型企业正蔚然成势。

就在这个月,南京发布该市2022年高成长性企业名单,表明南京对发展新经济、打造创新生态的选择不变。此次总共535家上榜,其中独角兽17家、培育独角兽187家、瞪羚企业331家。2018年南京首次发布高成长性企业,只有64家企业上榜。

瞪羚企业是连续三年增幅不低于50%(制造业不低于20%)的高速增长企业。今年新晋瞪羚企业224家,南京连续三年新晋瞪羚企业数都超过100家。

细究南京上榜企业,大部分是科技类企业。回想国内新经济兴起早期,电商平台、网络游戏、新零售等风潮涌动、快速掘金。到这两年,尤其是今年,资本界已发现,现在最大赛道在科技创新领域。如果说早几年南京缺少风口上的企业,现在风口下去,南京反倒优势显现,在科创赛道稳健前行。

一个具体的变化是,早在七八年前,国内风投机构,更不要说头部风投少有光顾南京的。南京不是“网红体质”,在资本端同样如此。可是这几年,随着科技型企业的集聚,嗅觉灵敏的风投频繁现身南京。红杉、高瓴、软银还有深创投等,纷纷落子南京,设办公室、设子基金、领投参投项目,生怕动手慢一拍。

在8月12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江苏”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政隆作主题发布时提到,江苏自贸区、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重大开放平台,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南京江北新区同时也是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的主要承载地。这个国家级新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一批科创类企业异军突起。从2018年以来,江北新区的高成长性企业从3家增加到111家,去年有40多家企业获市场融资超亿元,融资估值10亿元级的生物医药类企业有近40家。

无论是对整座城市的未来打造,还是对自主创新先导区的打造,科创企业正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

路径已然清晰,但这是一条充满风险的路。

发展产业,打法在变。科创类企业,风险高、周期长,不确定性多。传统产业项目,在项目谈判阶段,投入和产出,就能计算清楚。一年建设、两年投产、三年见效、三五年税源稳定,这是双方都能预见结果的博弈。科创类项目的明天难以预料,在专业判断的前提下,依然需要有对风险的容忍,对发展周期的耐心。

高风险,也是高回报。如果跑出几家身价涨十倍、数十倍的公司,想必会坚定很多地方搞创新的决心。但创新不是投机,不是靠运气赌一把。投资的回报难以确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如果不搞科技创新,不发展新产业,就吸引不了当今那些掌握最新技术、具有冒险精神、勇于打拼的最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已认识到,城市和城市的竞争,到最后拼的就是人。

南京的诸多创业者均认同,南京是一座具有科学家红利和工程师红利的城市。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不消说,原有的国企大院、新增的华为、中兴等大企,都是眼下所需人才的摇篮。

南京科教资源在经济上的体现,有一个数据值得品味。培养现任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的本科院校中,最多的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有42位和36位,南京大学排第七,有21位。所在城市的本科院校培养的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数,前三位依次是北京、上海和南京,这和南京科教资源居全国第三的地位刚好吻合。无论这些董事长的上市公司在哪座城市,都足以说明南京的校友资源丰富且活力十足。

人才政策、资本、产业氛围,吸引科创类企业的三大方向现在要加上一条——应用场景。政府或国企要愿意做新技术、新产品的小白鼠。

一个故事在长三角科创界传播甚广。一个仅有十余人规模的创业团队向当地政府提出,他们非常渴望在城市上空尝试无人机物流配送。这在其他城市无异于天方夜谭的诉求居然得到当地政府积极回应。工信局局长带队跑到北京拜访民航总局。又居然,民航总局同意在城市特定区域、特定航线、允许高度划出无人机飞行试验区。这个创业团队后来又用无人机运送核酸检测样本。此后,这座城市的突破带动一批城市的突破,海岛之间、长江边上,开始出现无人机运货。

几位创业者认为,应用场景发布,南京做得比较早。有两点可以再优化,一是统计那些开放的场景有多少是南京本地科创企业参与;二是发布的场景要具体分析。有些场景要具备实际的商业价值,如没有付费的甲方,只是场景发布,没有丝毫投入,则实际效果有限。

做强“工业”生万物

三年疫情,工业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工业稳则经济稳,各地加码先进制造。

工业是南京的短板,短板在拉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6.8%、48.4%、67.4%、14.4%。

南京工业的规模不算大,含金量在加大。2021年,全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先进制造业增长10.9%,装备制造业增长13.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7%。新兴产业为南京制造加分,传统制造的转型升级则为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今年上半年,南京工业投资增长13.8%。南京工业投资自2021年11月起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南京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3.3%。绝大部分工业技改就是企业实施“智改数转”。上半年南京有697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846个“智改数转”项目。

“智改数转”,江苏是主战场,南京是生力军。江苏制造业增加值4.2万亿元,占全国的13.4%、全球约4%,占全省GDP比重去年达到35.8%,占比为全国最高。

“智改数转”核心就是制造数字化。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量。各地纷纷发力数字经济,以巩固地位或实现弯道超车。消费互联网时代,南京没能占上风。数字经济时代,南京有条件形成高地。

8月9日,江苏省工信厅发布《2022江苏省大数据产业地图》。2021年全省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超1500亿元,全省大数据企业超6000家,全省累计培育省级软件企业技术中心64家。在这三大体现数字经济产业基础的数据中,南京占比均接近一半,居全省第一。

产业地图的编制者为南京南数数据运筹科学研究院,院长曹祯庭认为,南京发展数字经济在软件信息业、基建、人才和数据要素上具备优势。南京正在规划建设未来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灾备中心和3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强大基础支撑。

在推动工业领域“智改数转”的同时,下一步,南京能否通过各级“一网统管”等场景整合提升数据要素资源,培育产业生态,锻造数字经济在城市民生应用的优势,是决定南京能否成为数字经济产业高地的重要一环。

洞见“趋势”挑大梁

最近几日,比气温更热的是国内对美国刚刚通过的“芯片法案”的讨论。

这个法案值得从不同角度细细解读。对于国内城市来说,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是,美国为什么以立法的形式来支持产业发展?其逻辑很可能在于核心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稳定持续的刚性力量。

以南京集成电路为例,从2016年台积电落户才起步,到2021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合计183家,吸纳用工人数超过3万人,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75.25亿元,同比增长17.7%。6年过去,南京的这个产业发展很快,但也只能说是初具雏形。

就在美国芯片法案通过的三天后,美国商务部宣布对EDA软件实施出口管制。当下,国内大多数芯片设计公司采用进口的EDA工业软件来设计芯片。而EDA正是南京江北新区这几年聚力打造的集成电路细分赛道。

在国内,关注热度不减的是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上个月举行的《国家公路网规划》专题发布会,确认了沪舟甬跨海通道已纳入此次国家规划。可见在这次基建大潮中,宁波已成为大赢家。沪舟甬跨海大通道造价1000亿元,通车后宁波将进入上海一小时通勤圈。通道打通,意味着两个自贸区、两个超级大港叠加,宁波未来不可限量。

其实,宁波蓄力已久。城市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数,堪称为补短板的实力指数。宁波的“专精特新”企业数全国第四,仅在北京、上海、深圳之后。

宁波在高温天还制造了一个热点。为千余考公落榜者发送挽留短信,“感谢您于万千城市中选择宁波,给宁波一次宝贵的机会,活力四射的宁波可以给您更多机会。”

如果能做到,城市的理念持之以恒,渗透在每一处,体现在每一人,这样的城市何愁未来?

有一则消息能媲美“争取落榜者”。8月14日,周日,零点4分,“南京发布”公号发出消息,将为全市5.4万余名低保和分散特困供养人员补贴80度用电,让特殊困难群体把空调电扇开起来。

包容厚道,城市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