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丰富“四个中心”内涵 建设美丽宜居城市
来源:徐州日报 日期: 2022-02-22
春意萌动,万物复苏。在徐州辛山公园里,市民或于湖边漫步,或于草地上健身。“这几年徐州的变化太大了,新的公园、商场、医院不断增加,在这里生活,心情好、身体棒!”市民周大爷每天都会到辛山公园里打太极拳,看着过往行人,由衷地赞叹城市生活越来越美好。
在广大市民心目中,连续4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徐州,是当之无愧的宜居之城、幸福之城。
炼就发展“强磁场”
冬去春来,正是开工的好时节。在徐州博物馆门前的和平路隧道施工现场,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这是2022年徐州率先开工的重点工程之一。
近年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成为徐州的发展焦点和重要任务,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建设经济中心;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集聚金融要素,建设金融服务中心;依托交通枢纽优势,集聚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的各类生产要素,建设商贸物流中心。
2021年,徐州GDP突破8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8.7%,经济增速持续好于全国、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提质,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愈发稳固,经济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久久为功。“十三五”以来,徐州累计投资约3300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634项——轨道交通1、2、3号线建成运营,成为淮海经济区首家地铁城市,迈入“地铁成网时代”;徐州至宿州、淮北、枣庄城际公共交通相继开通运行;郑徐、徐宿淮盐、连徐高铁建成通车;观音国际机场二期投入使用……现代化、立体化、便捷化综合交通骨架网基本形成,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稳固。
今年,徐州又有24个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清单。以项目建设为牵引,徐州正不断打造汇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形成人才纷至沓来、资本竞相涌入、项目加速集聚的发展态势,更好地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龙头作用,引领淮海经济区加速崛起。
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做强“软实力”,当好“优等生”,还要集聚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提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服务水平,建设科教文化中心。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徐州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185所,累计招聘教师2.5万人,基础教育加快向优质均衡迈进,高考本科上线率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
大型综合性医院布局优化,三甲医院增至12家,每千人床位数6.53张,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52家,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8.1%,并率先探索医疗事业集团改革。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汉文化品牌魅力不断彰显,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建设加快推进。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也是改革所向。从广大市民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入手,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出台,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亮点纷呈、成效显著。
滋养美丽幸福城市
近年来,徐州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生态修复治理创出“徐州样本”,“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到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徐州打造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响亮品牌。
徐州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市民出门500米就能够进入公园。2021年,徐州又打造了辛山公园、泉润公园等一批园林绿化精品工程,新(改)建公园绿地226公顷、绿道120公里,新增5个口袋公园。2021年12月底,徐州市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项目顺利收官,全市共完成项目104个,完成投资118.3亿元,投资完成率101%。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这一个个发展目标的背后,都有一个主题叫幸福。宜居、幸福,让彭城大地处处美景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