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数说江苏70年:消费市场蓬勃发展 新动能日益增强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日期: 2021-08-25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江苏经济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市场主体日趋多元,流通方式创新发展,消费热点亮点纷呈,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商业模式、消费新业态不断成长,消费新动能不断增强,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一、消费品市场70年发展历程

回顾70年江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改造时期、建立完善、改革起步、全面展开、快速发展、规范创新、结构升级”等阶段。

第一阶段:旧商业改造期——旧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2年)

新中国建立之初,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生产力低下,商品极度匮乏,人口增长过快,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得不采取计划定量供应的办法,各种票证应运而生,以保证全体人民的生活基本需求。总的来说,新中国伊始的商品市场主要通过三方面的途径建立。一是对官僚资本主义商业的剥夺。旧中国庞大的、处于垄断地位的官僚资本主义商业被剥夺并向社会主义商业直接转化;二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商业进行以“赎买”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逐步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国营商业;三是对以农村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民间商贸活动的集体化改造,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合作商业。

第二阶段:商业建立完善期——公有制商业建立和完善时期(1953─1977年)

从1953年起,江苏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棉、油、布等商品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重要农副产品猪、麻、烟、茧等实行了派购或统一代购。为了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推行计划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商业,自1954年起,江苏加快了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截止到1956年末,全省已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私营商业26.8万户,占私营商业户数的76.1%,资本主义商业则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这段时期,江苏的商业得以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商业的主要作用是按计划将稀缺的社会资源(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均衡地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以维持基本生产活动和满足基本消费需求。

第三阶段:市场改革起步期——改革起步和消费初步拉升时期(1978─1984年)

改革开放初期,江苏主要在调整市场流通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改变商品经营机制上进行改革。一是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商业”的措施,迅速发展了大批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网点。二是开放全省城乡集市贸易,建立小商品批发市场,扩大工业企业自销,初步改变了单一的市场流通结构。三是改革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对大、中型国营零售商业和饮食服务企业试行经营承包制,对小型国营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企业实行“改、转、租”(即部分企业改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部分企业直接转为集体所有制企业;部分企业特别是以劳务为主的饮食、服务、修理等小店租赁给个人经营)。四是改革商品购销政策,物资流通突破单一的计划分配体制,从主要采取指令性计划逐步向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五是调整商品经营机制,改批发按商品分工、零售按城乡分工的体制为城乡通开、货畅其流的新体制。1984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到205.1亿元,1978─1984年6年间年均名义增长15.9%,扣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实际增长13.6%。

第四阶段:市场机制建设期——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期(1985─1992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江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为商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加快批发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为了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江苏在商贸流通领域尝试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把百货、糖烟酒等公司所属35个分公司下放给所在市的商业行政部门统一领导管理,分公司下放后与各地原有的批发零售企业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中心城市在工业品流通方面的辐射和聚集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改革农副产品经营方式。从1985年起,江苏取消了农副产品长期以来的统购派购政策,实行合同定购和自由购销相结合,对粮食的收购实行保护价和敞开收购,开放粮食的议购议销。三是逐步放开商品的价格。在大幅度缩减计划商品种类的基础上,江苏分三批放开了567种小商品、部分日用品和城市主要副食品价格,提高粮食合同定购价格,大幅度提高了多年来一直未动的粮食和食油销售价格,初步理顺了粮油价格体系。这一阶段江苏商品市场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其特征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调整改革的步伐显著加快,市场功能和作用也逐步显现出来。1992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到704.5亿元,1985─1992年7年间年均名义增长15.1%,扣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实际增长5.7%。

第五阶段:市场要素壮大期——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和要素成长时期(1993—2002年)

在1992年初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尤其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来,商品市场建设也从理论的突破,到观念、制度和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一是改革市场调控管理机制。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江苏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对省物资局和省商业厅进行改组,组建省物资集团总公司和省贸易厅,把工作职能转移到培育和建设商品市场以及对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上来,受政府委托行使行业管理。二是建立新的市场流通格局。随着多种经济成分进入流通领域,原有的省、市、县三级批发流通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商品市场逐步建立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少流通环节的“三多一少”流通格局。三是逐步完善商品市场体系。从不完善的商品市场发展到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以小康型社会商品结构为主体,兼顾温饱型的商品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发展适应高收入阶层的高档次消费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多档次、多结构、多形式的商品市场。四是大力发展各类批发市场。通过试点推广和有关政策扶持,全省各地出现了大量产地型、销地型和集散地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2002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到3656.6亿元,1993—2002年9年间年均名义增长15.9%,扣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实际增长11.9%。

第六阶段:市场快速发展期——市场规范管理和消费升级加速期(2003─2011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全球化、兑现开放市场的入世承诺和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沟通便利,江苏商品市场建设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一是不断开拓农村市场。江苏从重视城市市场到城乡市场并重,在抓好城市市场的同时,下大力抓好农村市场建设,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农家店”、“双百市场工程”。二是着力加强市场信息化建设。全省各地注重在加强市场经营环境和软件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许多商品流通企业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参与市场竞争,纷纷加大投入,新建、改建、扩建和装修市场,提升商品市场的规模和档次。三是不断规范市场秩序。为加强市场监管和整治力度,省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办公室于2005年出台了江苏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三年规划(2005─2007年),通过三年专项治理整顿,全省市场秩序规范程度、地区信用度明显好转。2011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058.3亿元,2003─2011年8年间年均名义增长18.3%,扣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实际增长15.7%。

第七阶段:市场转型升级期——创新经营和网络消费新型业态期(2012年─2018年)

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网络消费迅速发展,新兴消费模式层不出穷,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针对消费出现的新特点,江苏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坚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战略重点,着力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二是规范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与管理体制,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拓宽网络购物领域,规范交易行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提升物流企业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力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在各项政策措施指引下,江苏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商业实体经济融合线上线下优势,发展多渠道、多元化经营,消费品市场保持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势头。2018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230.4亿元,2012年─2018年6年间年均名义增长10.3%,扣除商品价格指数,实际增长8.7%。

二、消费品市场70年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商品流通领域经历了资本主义旧商业的改造,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商品市场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市场的逐步开放,消费环境的不断完善,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规模持续扩大,实力显著增强。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先后于1994年、2005年、2009年、2013年、2017年分别跨过1000亿元、5000亿元、10000亿元、20000亿元、30000亿元大关。201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0.4亿元,是1949年的3904.9倍,年均增长12.7%。经过70年的发展,全省流通网络日趋完善,商业网点遍布城乡。至2018年末,全省共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25225个、限额以上产业活动单位50016个,限上企业(单位)从业人员133.1万人。商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商品市场的日益繁荣,既为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市场支持,又为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和便利。

(二)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96元,是2013年的1.5倍。随着收入较快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江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5007元,是2013年的1.4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949元,位列上海、北京和浙江之后,居全国第4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45元,是1978年的134.5倍,居民生活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稳步迈进。2018年江苏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26.1%,比全国水平(28.4%)低2.3个百分点。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18年,江苏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52.2辆、171.3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27.8辆、149.9台,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增加。

(三)城乡市场协同发展,区域发展统筹推进

城乡市场协同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江苏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分别仅为288元和155元,2018年增加到47200和20845元,分别是1978年的163.9和134.5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18年已下降至2.26。江苏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5.1%,降至2018年的26.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2.3%,降至2018年的26.2%。按照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说明居民生活已经进入相对富裕阶段。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消费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以及新零售渠道在乡村市场扩大布局,乡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城乡消费市场共同繁荣发展。2018年,全省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9600.3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630.1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8倍和2倍,年均增长10.3%和12.0%。

区域发展统筹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全省13 个设区市消费品市场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发展更加协调。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实现零售额19226.2亿元、5928.7亿元和8075.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3.3倍、11.1倍和12.9倍,年均分别增长15.5%、14.3% 和15.3%。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零售额分别占全省零售总额的57.9%、17.8% 和24.3%,与2000年相比,苏南、苏北占比分别提高了2.4个、0.4个百分点,苏中占比则回落了2.8个百分点。

(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服务消费前景广阔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从注重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商品向更多服务消费转变。通讯器材、汽车、居住相关商品、文化用品等品质升级类商品销售旺盛,热点商品不断涌现;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从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8类主要商品实现零售额看,近几年江苏消费热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飞速发展,信息消费高速增长。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普及的加快,通讯类商品销售持续较快增长。2018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32.3亿,比2012年增长187.4%,年均增速为19.2%,高于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1.3个百分点,是各类商品中增长最快的。二是居民住房及其相关商品消费快速增长。2018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建筑装潢类、家具类和家电类商品实现零售额分别为503.9亿元、219.6亿元和898.5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39%、76.3%和54.7%,年均增速分别为5.6%、9.9%和7.5%。三是文化相关类商品增长较快。2018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64.9亿元,比2012年增长73.7%,年均增速为9.6%。四是汽车消费更新提速。2018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618亿元,比2012年增长51.4%,年均增速为7.2%。伴随着汽车类商品的旺销,石油及制品类商品的零售额也保持良好增长,由2012年的956.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58.8亿元,增长63%,年均增长8.5%。

服务消费前景广阔。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释放,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大众餐饮等服务消费亮点纷呈。旅游、电影等娱乐休闲服务消费旺盛,尤其是旅游消费持续升温。据省旅游局数据显示,2018年,江苏国内旅游收入为12851.3亿元,是1995年的49.2倍,年均增速为18.5%;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为81422.84万人次,是1995年的18.5倍,年均增速为13.5%。2018年,江苏旅行社数为2779个,是2000年的4.3倍;旅游外汇收入46.5亿美元,是2000年的6.4倍。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8 年,我省优秀影片不断涌现,5 部影片票房过亿;电影市场繁荣发展,全省共有影院849 家、银幕5388 块,去年新增影院115 家,全省票房56.35 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是2012年的3.7倍,年均增速为24.3%。国家鼓励发展大众化餐饮,优化大众化餐饮布局,支持大型餐饮企业建设主副食加工配送中心,发展标准化餐饮网点,培育了一批品牌化、连锁化经营的大众化餐饮企业,同时注重弘扬中华饮食文化,逐步形成业态互补、高中低档协调发展、中外餐饮融合促进的发展格局。2018年,江苏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179.1亿元,是1978年的981.2倍,餐饮消费年均增速为18.8%。 

(五)新兴业态方兴未艾,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网络零售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国家对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网上零售持续扩容,对拉动消费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2018年度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截至去年底,江苏网民规模为4940万人,比2017年增加37万,比2010年增加1634万。互联网普及率为61.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即时通信、网络新闻、搜索引擎,是我省网民的“高频应用”——使用率都在80%以上。其中,我省互联网“原住民”——青少年网民达979.9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98.6%。2018年,按卖家所在地分,江苏网上零售额突破九千亿元,达9242.3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广东(18921.8亿元)、浙江(14384.7亿元),占全国网上零售的比重为10.3%,增速比上年增长25.5%,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7.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零售额7696.7亿元,增长3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3.2%。

连锁业态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江苏市场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局面,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较快,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方式已成为江苏商业企业采用的重要组织方式,连锁商业由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2018年,江苏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连锁经营门店总数达到24064个,实现商品零售额3444.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6.1倍和13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2%和17.4%。其中门店数量增长显著,连锁企业门店已经深入城镇乡村,分布更加广泛,消费者购物更加便捷。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面对网上零售新兴业态、经营成本上升等方面的挑战,实体商业业态积极加快调整转型,不断推进业态创新融合,探索新的模式和新的增长点。近几年聚合了零售、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服务功能的新商业模式——城市商业综合体呈现井喷式发展,吸引客流人数较多,市场销售增长较快。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城市商业综合体130家,其中2012年以来全省新开业城市商业综合体合计为88家,占总数的67.7%。2017年,全省城市商业综合体全年总客流量为11.9亿人次,比2016年增长16.7%;平均到每个城市商业综合体,日均客流量为2.5万人次。2017年,全省城市商业综合体中商户实现销售额(包括零售业商户销售额、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商户营业额)752.7亿元,比2016年增长9.9%。

大型市场辐射增强。江苏是“市场大市”,商品交易市场具有起步早、数量多、种类齐、规模大、综合功能强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乡集市贸易迅速发展,经过80年代初期的市场恢复和重建以及中期的专业市场崛起,90年代初期的超常规发展,以及近几年加快改造提升,一个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衔接的商品交易市场网络已基本形成,成为江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独特优势。目前已涌现出一批规模大、辐射强、功能全的全国知名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截止2018年末,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469个,市场摊位数38.9万个,营业面积3615.6万平方米,市场年成交额达20770.7亿元。全省拥有各类专业市场375个,成交额超1000亿元的市场4个,超100亿元的市场40个。专业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商品化、市场化的进程,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经营主体呈多元化,消费环境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商品流通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流通格局形成,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流通的活跃和市场的繁荣。商贸流通业成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最早和发展最快的领域,打破了传统体制下国合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国有、集体企业及其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的市场主体。

经营主体稳步增加。从经营单位规模、吸纳就业以及综合贡献来看,十八大以来江苏流通领域市场主体自身发展良好。一是经营主体单位数增长较快,随着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激发。2018年末,全省共有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私营企业88.8万个、个体工商户401.9万户。两者合计经营单位是1978年的67.9倍,年均增长11.1%。二是商贸流通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2018年末,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为24403家、404家和418家,分别是2002年的12.7倍、15.5倍和11.9倍,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年均增速为18.7%。三是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末全省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77.8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670.7万人,两者合计从业人员是1978年的23倍,年均增长8.2%。

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改革开放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对于消费品质量标准、市场监管以及消费者保护等问题十分重视,省级有关部门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和政策措施,对于提振消费者信心以及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现有消费品国家标准和已经备案的行业标准近6000项,消费品标准体系逐步建立。严格按照国家体系加快消费品标准化和质量工作的快速推进,全省消费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此外,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始终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保障消费安全,加大对食品、药品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检验和监管,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大力推进肉菜和中药材等重要商品流通追溯体系的建设。

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商贸业发展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减税降费及个人所得税抵扣政策落实、促消费政策逐步显效以及5G等新技术和新产品逐步应用等多因素带动下,居民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消费市场总体上仍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将不断提高,对促进江苏经济发展高质量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提升将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