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结构不断优化 发展后劲逐步增强——“十一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回眸系列分析报告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日期: 2021-09-08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二个五年发展时期,也是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江苏咬住“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经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发展目标不放松,立足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开放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外贸易总量高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见下表)
2009年全年,江苏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253.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同期,全省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当年双超50亿美元,分别为50.3和50.8亿美元,均为历年最高值;2009年,江苏境外非贸易投资达9.2亿美元,超历年水平;同期,旅游外汇收入达40.2亿美元历年新高度。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江苏部分主要开放型经济指标的超越突破,标志着江苏开放型经济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一、结构趋优,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实现新突破
2010年,江苏外商直接投资在2009年的良好表现基础上继续较快增长,1—11月,全省累计协议外资492.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其中,苏南291.5亿美元,增长6.3%,占全省比重为59.1%;苏中119.3亿美元,增长8.5%,占全省比重为24.2%;苏北82.1亿美元,增长40.0%,占全省比重为16.7%。同期,全省累计实际到帐外资264.7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其中,苏南176.5亿美元,增长10.6%,占全省比重为66.7%;苏中47.0亿美元,增长27.0%,占全省比重为17.7%;苏北41.3亿美元,增长50.2%,占全省比重为15.6%。
“十一五”前四年,全省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1313个,比“十五”前四年下降10.7%;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009.6亿美元,比“十五”前四年增长97.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897.6亿美元,比“十五”前四年增长97.6%。
(一)外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外商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增长较快,投资比重逐步上升,而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相应下降,从而引起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的变化。江苏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投向或参与教育、科研、医疗、内贸、旅游以及社会福利等,把扩大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作为“十一五”期间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十一五”前四年,全省第三产业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209.5亿美元,是“十五”时期五年的3.3倍,年均增长40.5%,高出全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22.8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由“十五”期末2005年的12.9%上升到2009年的26.2%。“十一五”前四年,第二产业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674.1亿美元,占全部的比重为75.1%,份额较“十五”时期降低了13.2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十一五”前四年江苏三次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图
(二)外资来源地集中度下降,来源国别(地区)结构优化
“十一五”前四年,有9个国家和地区在江苏累计实际投资超10亿美元:中国香港为315.8亿美元,较“十五”前四年增长(下同)219.4%;新加坡53.6亿美元,增长90.6%;日本为52.6亿美元,增长13.5%;韩国43.5亿美元,增长113.9%;台湾省为39.3亿美元,下降16.7%;美国38.6亿美元,增长6.1%;德国13.1亿美元,下降9.0%;加拿大10.5亿美元;荷兰10.1亿美元。合计投资额577.1亿美元,占全部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份额为64.3%,比重较“十五”前四年下降了17.1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十一五”前四年主要国家和地区累计实际外资比重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制造业外资企业数比重下降,外资企业户均投资总额大幅增长
2009年全省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为4219个,项目合同外资平均规模1208.4万美元,比“十五”期末2005年项目合同外资平均规模651.68万美元增加了556.68万美元,增幅达85.4%。在4219个外资项目中,制造业项目为2536个,占项目总数的比重为60.1%;制造业项目合同外资额占全部的比重为67.2%,制造业项目合同外资平均规模1350.69万美元,较“十五”期末2005年平均规模增加了702.67万美元,增幅达108.4%,高出同期全部项目合同外资平均规模增幅23.0个百分点。
2009年年末,登记外商投资企业数为38502户,其中,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30369户,占登记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78.9%,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降低了5.8个百分点。2009年年末,登记外商投资企业户均投资额1154.2万美元,比2005年年末户均投资额797.5万美元增加了356.7万美元,增长44.7%。
二、以质取胜,对外贸易不断跨上更高台阶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江苏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年跃上一个新台阶。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496.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1%;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未超过4000亿美元,为3922.7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200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进一步降为3388.3亿美元,降幅达13.6%。进入“十一五”最后一年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2010年前10个月即实现进出口总额3780.6亿美元,同比增长39.4%,进出口规模超过2009年全年水平(3388.3亿美元)。其中出口和进口额也分别超过2009年全年水平,出口2192.7亿美元,同比增长37.5%;进口1587.9亿美元,同比增长42.1%;实现贸易顺差604.8亿美元,同比增长26.8%。与前10个月全国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增幅相比,江苏分别高出3.1个、4.8个和1.6个百分点。(见图3)
图3 “十五”及“十一五”江苏对外贸易走势图
横向对比来看,“十一五”期间江苏出口额仅次于广东,稳居全国第二位,高于浙江、上海、山东等外贸大省(市)。2007年,江苏累计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6.7%,2008年比重与上年持平,2009年比重微降至16.6%。以2008年为例,江苏共实现出口额2380.4亿美元,仅次于广东(4041.0亿美元,占比28.3%),高于上海(1692.1亿美元,11.8%)、浙江(1542.9亿美元,10.8%)、山东(930.8亿美元,6.5%),居全国第二位。(见图4)
图4 2008年粤苏沪浙鲁出口额全国占比情况图(%)
2010年1—11月,江苏累计出口2451.46亿美元(高于2008年全年的2380.36亿美元),同比增长37.0%,占全国的比重为17.2%,份额较2008年全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经过近五年来的努力,尤其是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后,江苏作为贸易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of Growth)。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江苏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27243.40亿元,较1990年的197.98亿元增长了近137倍。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江苏地区经济取得“奇迹”般的成就:1990-2008年实际GDP(1990年不变价)年平均增长12.65%。(见图5)
图5 江苏GDP指数和对外贸易关系图(千亿元)
在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江苏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非常突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开始,江苏外贸受金融危机影响一度大幅下滑,投资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全省外贸依存度由2006年的104.6%下降至2009年的68.0%,降低了36.6个百分点,说明国际金融危机使对外贸易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但是,因为江苏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无论是从外贸出口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来看,还是从出口提高居民收入进而增加居民消费方面来看,外贸出口的长期稳步增长对于江苏经济发展显得十分重要。(见图6)
图6 “十一五”前四年江苏外贸依存度走势图
(二)出口商品宏观结构进一步高度化,进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抵御外部风险能力不断提升
从整体看,2000—2009年,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额逐渐提高,于2007年达历史峰值98.8%。从具体产品看,工业制成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第6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第8类(杂项制品)产品。第7类商品比重由2000年的37.6%上升至2009年的历年最高值60.0%,占江苏出口总额的六成,该类产品比重不断增长,波动较小,呈现出规律性,但历年增幅差异较大,呈先升后降走势,2009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第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第6类、第8类产品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第6类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9.0%缓幅波动下降至2009年的13.2%。(见图7)
图7 2000—2009江苏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变动图(%)
1、劳伦斯指数显示,受内外因素影响,江苏出口商品宏观结构不断变动
用劳伦斯指数(Lawrence Index)大体反映2001—2009年江苏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变动情况。劳伦斯指数的具体公式为:L=(1/2)∑| Si,t—Si,t-1 |,其中Si,t = Xi,t/∑Xi,t,即Si,t为某产品在t年占一个经济体出口总额的比重。该指数值的变化范围由0到1,指数越大,表明一个经济体某年的贸易结构较上年变动程度越大。用劳伦斯指数测度的若干年江苏出口结构变化情况(见图8):
图8 江苏工业制成品出口劳伦斯指数变动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十一五”期初2006年及国际金融危机深化的2009年江苏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较上年变动程度较大。
2、机械电子类产品取代纺织服装类产品成为出口超主导产品
“十一五”期间,江苏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减少初级产品出口,鼓励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由“十五”期间2004年的1.6%下降到2009年的1.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由“九五”期间2004年的98.4%上升到2009年的98.5%。2009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取代2004年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成为居前三位的主要出口商品。2000—2009年,江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9%上升至46.6%。同期,机电产品出口占比由46.3%提升至69.6%,2000年,江苏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上仍为逆差,2001年转为顺差,此后高新产品顺差额不断扩大。相对于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显示出对国际市场风险的更高抵御能力,2009国际金融危机年,江苏高新技术产品顺差仅较上年下降了5.6%,低于机电产品顺差下滑幅度11.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贸易顺差下降幅度23.2个百分点。
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占全部出口额比重接近半数
“十一五”期间,机电产品出口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2009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1387.6亿美元,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65.1%,年均增长13.4%,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期末2005年的68.3%上升至2009年的69.6%。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928.4亿美元,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76.9%,年均增长15.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期末2005年的42.7%上升到2009年的46.6%。
2010年1—11月,全省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出口1140.2亿美元,同比增长37.4%,高于同期全省出口增幅0.4个百分点,增幅高于2008年全年增幅11.8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5%,高于2008年比重2.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呈现总量提升、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
4、江苏进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
“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所需的技术设备、资源类商品进口大幅度增加,机电产品、国内短缺的资源类商品进口增幅均较高,为促进江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2008年,全省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44.2%,年均增长13.0%。2009年全年,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较上年增长54.6%,其中,煤、焦炭和煤砖进口同比增幅达485.3%。在2009年的高位基础上,2010年全省资源类产品进口继续大幅增长,前11个月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同比增幅达50.1%
(三)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
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大经贸和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规模。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理分布的出口市场结构。
1、大型、超大型外贸伙伴不断增加
在全省有出口实绩的国家和地区中,进出口额超10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由2004年的5个增加到2009年的8个;超1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由2004年的23个增加到2009年的38个;超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由2004年的54个增加到2009年的90个。其中,出口额超10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由2004年的2个增加到2009年的5个;超1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由2004年的14个增加到2009年的29个;超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由2004年的52个增加到2009年的84个。进口额超10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2004年为3个,2009年仍为3个;超1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由2004年的13个增加到2009年的16个;超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由2004年的35个增加到2009年的49个。
2009年进出口额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是:欧盟(635. 0亿美元)、美国(542.5亿美元)、日本(421.0亿美元)、韩国(381.6亿美元)、东盟(348.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是:欧盟(493.1亿美元)、美国(451.6亿美元)、日本(195.7亿美元)、东盟(166.8亿美元)、香港(142.2亿美元);进口额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是:韩国(280.7亿美元)、日本(225.4亿美元)、台湾(201.4亿美元)、东盟(181.6亿美元)、欧盟(141.9亿美元)。
2、郝芬因德指数显示,江苏出口国际地区结构有所优化
对江苏出口国别(地区)结构做集中度指数分析。出口商品的国别(地区)集中度是指一个经济体的出口商品集中于某些地区的程度,用赫芬因德指数(HH指数)来表示,其公式为HH=S12+S22+S32+……+Sn2,其中Si代表该经济体对某国家或地区出口占其全部出口额的比重。在对出口地区结构进行分析时,假定该经济体的出口中所占份额较大国家和地区的个数一定,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赫芬因德指数变小,说明该经济体出口的整体地区结构有所优化,即这几个特定的国家和地区占出口总额比重下降,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份额相应增加。
选取江苏的主要出口市场欧盟、美国、日本、香港、韩国、台湾,对江苏的出口国别地区结构做赫芬因德指数分析。(见图9)
图9 江苏出口国别地区结构赫芬因德指数变动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HH指数波动下降,从2000年的0.1422,下降至2008年的0.1274,2009年又回升至0.1305。总体看,该指数值是存在下降趋势的,这充分说明了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的效果,江苏出口国际地区结构有所优化。
(五)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私营企业成为江苏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
江苏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与外贸出口的互动效应更加明显,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出口额1749.6亿美元,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85.7%,年均增长22.9%。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省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期末2005年的76.6%下降至73.6%。
外贸领域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使得集体、私营企业长期积蓄的能量得到释放,成为近年来重要的出口推动力。2009年全省集体、私营及其它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7.7%,份额比“十一五”期初的2006年高出4.6个百分点。
2010年1—11月,全省外资企业累计实现出口额1742.9亿美元,同比增长32.3%,低于全省出口增幅4.7个百分点。同期,全省私营企业累计出口436.0亿美元,增长55.7%,高于全省出口增幅18.7个百分点。
(六)培育了一批出口龙头企业和出口拳头产品
江苏在努力降低门槛,促进民营私营进出口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大型外贸企业增强进出口经营能力,培育了一批外贸龙头企业。出口额超亿美元的外贸企业由“十一五”期初2006年的23个增加到2008年的31个,户均出口额由2006年的2.42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61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开放型经济影响最深的2009年,江苏累计出口额前20位外贸企业共实现出口49.9亿美元,同比下降15.8%,降幅窄于全省出口降幅0.5个百分点,出口额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为2.5%。其中,有5家外贸企业全年累计出口额保持同比增长。这5家企业的累计出口额、出口额位次、累计出口额同比增幅情况为:江苏弘业股份有限公司(4.5亿美元、第1位、76.7%)、南京机械五金医药进出口股份公司(2.4亿美元、第9位、11.6%)、江苏海企长城股份有限公司(1.9亿美元、第14位、14.1%)、江苏中汇进出口有限公司(1.8亿美元、第15位、16.5%)、江苏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集团公司(1.5亿美元、第18位、14.4%)。
在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一批出口超百亿美元的拳头产品逐步形成。2009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640.3亿美元,机械及设备出口574.4亿美元,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520.0亿美元,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出口302.4亿美元,织物制服装141.9亿美元,仪器仪表112.2亿美元,运输工具106.9亿美元(以上部分商品出口数据有交叉)。
三、步子更大,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迈出新步伐
(一)“十一五”期间江苏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江苏提高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经营层次和水平,扩大合作领域,承揽大型工程项目,带动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出口。因统计口径2007年起调整,在国内承包的外资项目不再作为对外承包工程,故不便对“十一五”与“十五”数据作比较,只能作近年数据比较。2009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合同额50.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完成营业额50.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4%;2009年年末在外人数9.98万人,比2008年下降1.4%。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45.0美元,较上年增长4.1%;完成营业额43.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5%;2009年年末在外人数3.67万人,比2008年增长5.1%。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5.4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1%;完成营业额7.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6%;2009年年末在外人数6.30万人,比2008年下降4.8%。
2010年1—11月,江苏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50.9亿美元,同比增长19.8%;同期,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8.9亿美元,同比增长10.4%。2010年前11个月,全省境外投资新批项目数377个,同比增长31.8%;同期,向境外协议投资19.9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05.9%。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江苏“走出去”的步子更快、更大、更加稳健。
(二)“十一五”期间江苏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逐步增长
“十一五”期间,江苏境外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层次逐步提高,矿产、油气资源开发取得重要突破,高新技术企业开始“走出去”提升研发及销售能力,风险投资企业大胆走向境外开展资本运作,“引进来”和“走出去”开始互动,出现了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全球整体合资合作方式,企业对香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及柬埔寨、埃塞俄比亚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明显增多。2009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数332个,较上年增加100个,增长43.1%,中方协议投资金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达10.6亿美元。新批的332个境外投资项目中,设立在美国、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20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6亿美元,占全部中方协议投资的52.6%。
四、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开发区建设出现新局面
产业集聚是形成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开发区是江苏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地。近年来江苏开发区建设在发展中提高,已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发展开放型经济和新兴产业以及提高规模经济性方面发挥了吸纳集聚和辐射作用,在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先行示范和带动作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化之年,全省131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5个,省级开发区116个),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为2600.63亿美元和1477.6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0.3%和11.3%,降幅分别低于全省3.3和5.0个百分点。国家级开发区完成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为1847.72亿美元和1029.8亿美元,分别下降10.6%和11.0%,降幅分别低于全省3.0和5.3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开发区吸纳了全省3/4的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全省3/4以上的外贸出口额,创造了全省1/3以上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五、美好江苏迎接四方客,入境旅游呈现新气象
2009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556.8万人次,较2005年增长47.2%,“十一五”前四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058.9万人次,是“十五”期间五年接待总人数的近1.6倍,年均增长10.1%。从“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接待人数来看,日本(365.5万人次)、台湾(360.7万人次)、香港(200.1万人次)、美国(181.2万人次)、韩国(180.2万人次)、马来西亚(82.9万人次)、德国(79.2万人次)、新加坡(72.1万人次)、英国(62.5万人次)、法国(49.4万人次)成为江苏“十一五”前四年十大主要客源国(地区),“十一五”前四年合计来江苏旅游1633.7万人次,占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比重达79.4%,所占份额较“十五”前四年上升了14.7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四年,全省累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41.5亿美元,比“十五”前四年增长近两倍。(见图10)
图10 “十一五”前四年江苏旅游外汇收入情况图
2010年1—11月,全省累计接待入境游客586.2万人次(同比增长16.9%),超过2009年全年556.8万人次的水平;同期,全省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41.8亿美元(增长18.1%),超过2009年全年40.2亿美元的水平。江苏旅游事业正阔步向前。
六、“十二五”时期发展新思路
“十一五”期间,江苏开放型经济经受了金融危机的挑战,总量扩大、结构提升,在量与质的发展上均取得了很多成绩,为“十二五”时期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江苏开放型经济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第三产业利用外资与第二产业还有较大差距;“引进来”与“走出去”存在较大反差;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高质量人才等先进要素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二是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较少,出口产品层次有待进一步优化;外贸加工贸易色彩较为浓厚,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区域发展存在不均衡性,苏中、苏北开放的进程相对苏南还不够快;四是高新产业园区应进一步加快发展,尽快形成更多产业集聚,以提高产业和外贸竞争力。
“十二五”时期,江苏开放型经济要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解决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先进要素积累;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省内三大区域较为均衡的开放战略。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积极主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坚持抓住外资这条外向型经济工作的主线,把吸收外资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产业层次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道路有机结合起来。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准备,承接发达国家在下一轮产业调整中转移而来的先进产业;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推进自身产业结构转型。一是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发挥政府对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加大政府投资中用于外向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比例;要加快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大型企业的培育,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产业自主创新、技术层次提升中的领军作用和辐射作用。二是要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选择若干重点服务行业,制定相应规划,降低服务业市场门槛,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发展。
(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规模与效益的统一
注重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继续保持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到结构、质量和效益上来。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完善大宗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三)实现外贸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
如果国际贸易受到限制,而国际直接投资未受限制,则国际投资就会替代国际贸易,使限制国际贸易的政策效果消弥无形。同样,如果国际直接投资受到限制,国际贸易未受限制,则限制国际投资的政策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江苏应将限制外资投向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投资政策与限制此类产品的出口相结合,以形成政策合力,对此类产业的升级形成强迫。
(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境外投资
应积极鼓励对外直接投资,规避国际贸易摩擦风险。目前,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已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国家扩展。为此,可以鼓励省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利用国外的低成本结构和已有技术基础。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获得对国外重要资源的支配权,减少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进入国外市场、规避贸易摩擦。例如,在日美贸易摩擦激化的上世纪90年代,日本就曾运用这一策略,通过大规模对美投资避免了更大冲突。实质上,当前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也为江苏企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低成本扩张机会。
(五)实行集约化开发,提升开放型经济的集聚度,进一步促进苏中和苏北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
针对国家对开发区的治理整顿,以及江苏开发区地域、政策优势逐步弱化和开发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趋势,及时调整开发区建设发展思路,从外延的拓展向内涵的提高转变,提升开发区的功能开发。努力建成一批特色开发园区,打造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开发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对不同类型、处于不同阶段的开发区实行分类指导。继续对苏中、苏北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进一步确立开发区发展的新优势,提升开发区的综合竞争能力。依靠支柱高新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这是提高外贸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二法门。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会有一次全新的产业飞跃。对经济相对落后的苏中苏北地区而言,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应该牢牢锁定危机中立于不败的行业,集中力量推动这些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