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进:“武字头”稻种以创新之势端牢百姓“饭碗”
来源:武进日报 日期: 2021-07-30
每天早上7点,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第二代”育种人朱邦辉总会带着“第三代”育种人、80后徐洁芬出现在试验田。今天哪块田要施肥、哪块田要排水……朱邦辉细心指导着徐洁芬。
“我们现在要求,研究生、博士生既要当科技的带头人,在田间也要像农民一样拿得起放得下。”在朱邦辉看来,育种工作,只有脚下踩泥,才能心中有数。
朱邦辉师从育种专家钮中一。20多年来,在钮中一的悉心指导下,朱邦辉沉心育种工作,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省级课题20余项,育成审定品种晚粳9707、武香粳19号、武运粳21号、武运粳23号、武运粳24号等2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左右。
从40后钮中一等老一辈育种专家,到去年刚进入研究所的95后研究生,秉持“专注、严谨、传承、创新”的新时代武进育种精神,抒写着一粒种子的光荣与梦想。如今,拥有4名推广研究员、7名高级农艺师的老中青育种研发梯队正逐步形成,3个育种组齐头并进,通过一代代育种人的坚守,将育种大旗扛起来、传下去。
从武进试验田到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建起一年超3万份中世代材料种源库
4月中旬,远在海南的武进南繁育种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阶段。以钮中一为领头人的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育种团队,要在50多亩育种田中选取2万多份中世代材料带回武进。加上本地的1万多份,5月中旬,3万多份中世代材料就会播种,成为水稻研究所最珍贵的“财富”。
“优质的种源库为武进育出好种奠定了坚实基础。”水稻研究所所长徐玉峰告诉记者,以种源库中的优质种源为亲本,水稻研究所成功培育出了武运粳1号、武运粳7号。尤其是武运粳7号的诞生,创造了推广进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等多项纪录,当年全国就种植了10万亩,次年推广到600万亩,第三年发展到1000万亩,苏中、浙江、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都适合种植推广。
2004年,被认为是水稻“癌症”的条纹叶枯病在省内全面爆发。水稻研究所团队利用传统常规育种与现代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法,从种源库中挑选出自主创新形成的抗病新种质,率先育成抗条纹叶枯病新品种“武运粳21号”。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建起精准选育、精心耕耘全流程链条
“小单位,大贡献!作为最基层的科研机构,为改善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省领导曾这样为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点赞。
虽然是全国最基层的水稻育种单位,多年来,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却坚持“立足武进、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理念,不断培育优质良种,还依托全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将配套栽培技术带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手中,建起一条精准选育、精心耕耘的全流程链条,使“武字头”稻种在长江下游稻区占有一席之地。据统计,“武字头”稻种最多时占全省市场的60%。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主动融入生物技术育种、基因技术育种等现代科技育种发展大势,保持并发展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水稻所、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和粮食生产实际,不断调整育种目标,实现产量型向优质效益型和特色型转变,努力培育更多“好种、好吃、好效益”的水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