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幸福的日子唱着过
来源:徐州日报 日期: 2021-09-29
一大早,铜山区大许镇农民杨权业就来到位于镇区的东方诗书画社,展卷提笔练了一会儿书法,然后开始着手编辑社刊《东方诗苑》,那些来自村组带着泥土芳香的诗词、散文让他如沐春风,禁不住读出声来。
写字、画画、作诗、弹琴,这些所谓文化人的“专利”,如今成了不少铜山农民乐此不疲的爱好。“忙时乡间劳作,闲时进城逛逛,晚上听听戏跳跳舞,生活丰富多彩,幸福的日子唱着过。”这样的感叹,正是铜山农民新生活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铜山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既注重传承保护发展乡村优秀农耕文明,又注重培育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完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文明典型宣介等,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犹如春风扑面。
把文化设施建起来,让农民玩有场所
每逢周六,三堡街道中心敬老院的老人们都会来到女娲山下的街道文体广场固定数字放映点看上一场电影;每天早上,郑集镇文体站就会早早打开大门迎接前来运动锻炼的居民;每到黄昏,利国村的群众最喜欢的就是到村大剧院看丁丁腔剧团的传统剧目演出,九腔十八调,宛转悠扬,让大伙看得如痴如醉……
“没地方玩”曾是铜山农民的无奈叹息,特别是老年人,要么聚在一起摸纸牌,要么手里拿个小凳子,哪里人多往哪儿扎。针对这种情况,铜山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短板工程,让农民玩有去处。
铜山实施镇综合文体站建设达标工程,确保每个文体站建筑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600平方米,其中利国镇文体站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
加快实现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整合邻里中心、社区文体广场、村居文化室(农家书屋)等资源,建设多功能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村文化礼堂。截止到去年底,已完成142个村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预计到2019年实现行政村(社区)达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农村文化礼堂计划从2018年到2020年分三年建设完成。同时,积极推进自然村文体活动广场建设。
一条干净平整5米宽的柏油路从郑集镇区一直通到石楼村,村头一座粉墙黛瓦的建筑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石楼村的老年文体活动中心。中心既有棋牌室、书画创作展示室,还有桌球室、阅览室等,吸引全村的老人甚至年轻人来此娱乐,热闹红火,笑语喧哗。文化惠民工程让这个偏远小村的寒冷冬季充满温暖和活力。
把文化活动搞起来,让农民乐有舞台
春节前,铜山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百姓春晚、少儿春晚到了紧张彩排阶段;汉王镇的龙平松艺术团正在一遍遍打磨有关十九大精神宣传的节目;三堡街道的潘楼村正在与演出单位商谈演出节目单,每年从大年初一到初七,现代歌舞、杂技、魔术、小品、古装大戏等在村百姓大舞台不停上演,四邻八乡的亲朋好友携家带口都过来“串门”“看戏”,整个村子比庙会还热闹……
“把农民组织起来,接受先进文化的引领”,铜山把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作为主攻方向。一方面,持续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连续5年举办读书节,打响“信义铜山·家乡美”“舞动汉风——城乡文化对对碰”等文化品牌;一方面,大力扶持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和团队,既培植出郑集镇新风剧社、汉王镇龙平松艺术团、利国镇丁丁腔艺术团等文艺团体,还带出广场舞、腰鼓队、秧歌队等民间文化团队近千个。广场舞是当前深受老百姓欢迎的健身娱乐形式,为把这一活动推向深入,使之成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有效抓手,铜山连续举办两届广场舞大赛,上百支区内外队伍参赛。通过在乡镇设立分赛区,掀起全民广场舞热潮,打造成区域性的知名文化品牌。
为弘扬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乡村文化自信,铜山以传承和保护民俗民风为主,全力打造特色文化村,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通过设立村史馆、建设文化墙、设计乡村标识等方式,传承优秀文化、记住浓浓乡愁,不断增强乡村文化底蕴。同时,积极挖掘具有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打造出黄集面塑、汉王石刻、大彭太极拳、利国丁丁腔等一批特色鲜明、韵味浓厚的乡村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