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江苏:擦亮“经济强”,交上高质量发展答卷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11-23

苏州金鸡湖边 (视觉江苏网供图)

时代的脚步踏进2021年冬,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即将开幕。

回望过去五年,以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为起点,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跃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再次展现了经济强省的风采。

江苏一直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要求,更激励全省各地要将“经济强”这一首要标识,做到水平更高、带头更好。

梳理过去五年的“经济卷”,我们不难发现,打造更高质量的实体经济、坚持依靠创新驱动、形成双向开放的枢纽门户、实现更好的区域协同发展,正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方略和主轴,成为江苏提供的“高分答案”。

夯实实体经济

从“规模优先”走向“效益优先”

过去的五年,国际形势诡谲多变,世界经济很不稳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经济增速换挡加快。

承外部压力、应内转需求,江苏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经济基数大,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速率难度更大;对外开放程度高,遭遇的挑战和风险更为突出;人口稠密、土地开发程度高,资源和生态瓶颈更早来临。在巨大挑战中努力寻找新机遇,江苏交出了完满的“经济答卷”——过去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过8万亿元、9万亿元的台阶,并历史性跨越10万亿元的重要里程碑,人均GDP稳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第一,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实体经济,是支撑江苏承压前行的基石。

“夯实”为先。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力推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成为全省上下奋进的目标,实体经济的“家底”越来越厚:过去五年,全省工业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至4万亿元左右,制造业规模占全国1/8。截至去年年底,全省重点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5.5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超45%,一批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正在加速打造中。

“转型”为要。过去五年,江苏从“规模优先”走向“效益优先”,产能“一去一增”尤为亮眼。“去”的一面,超额完成钢铁、煤炭、船舶、水泥等行业“去产能”任务,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增”的一面,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增势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37%、46.8%,产业结构越来越优、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在实体经济“定海神针”作用的加持下,全省经济韧性不断增强。去年以来,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江苏有效抗击疫情,及时抓好复工复产,彰显了实体经济发展的“硬核”力量。面对并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全省上下锚定“两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同心协力、重磅出击,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眼下,江苏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更加严峻复杂。放在更高维度下审视,江苏实体经济尚有诸多结构性问题,发展层次亟待提升,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业创新尤待突破。

放眼未来,江苏应继续坚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特色,努力走制造强省的发展道路,需要更高的目标、更有力的推进。

善谋者致远。在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已作出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的重大战略部署。“下一个五年,我省将着眼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培育,奋力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省工信厅厅长谢志成展望说。

全省上下正形成共识:全面提升江苏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效益,开拓性构筑产业国际竞争力,通过制造强省带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努力塑造一个实体经济更强、现代化特色更加彰显的新江苏。

锚定创新驱动

将“关键变量”转为“最大增量”

过去的五年,是江苏发展极为关键的五年。发展动能的转换与提升迫在眉睫,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系到江苏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江苏今后五年要聚力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

五年来,一项项技术成果、一座座科研实验室、一个个创新平台,引领更多资源、产业、人才涌向“星辰大海”。

功能集成光量子芯片、CMOS毫米波芯片和集成相控阵、“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最近,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江苏“出品”的前沿成果,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感到无比振奋。“CMOS毫米波芯片和集成相控阵,是紫金山实验室‘十三五’期间代表性原创科技成果,具有超高集成度、超低成本等特点,对于支撑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与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紫金山实验室科研部部长齐望东难掩激动:该成果已在车载、船载和无人机宽带卫星移动通信及毫米波5G领域得到规模性应用。

科技成就展上的“江苏重器”,正是江苏科技发展的一个“浓缩”。

回望过去五年,科技综合实力连连实现跃升——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跨上新的万亿元台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大关,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占全国的20%以上……

产业技术创新频频刷新纪录——王泽山院士、钱七虎院士相继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连续4次占据世界超级计算机TOP 500榜首;“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自主研制的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入选“大国重器”……

奋进“十三五”,江苏在前沿技术、基础研究、重大工程创新方面频闯“无人区”,敢攀“凌云峰”,勇跑“马拉松”,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站在“新起点”上,江苏把科技强省建设作为“时代命题”,近期发布的《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描绘了“路线图”“施工图”。

加快建设“1+3+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江苏科创首提的“新概念”。省科技厅厅长王秦介绍,“1”,就是高质量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统筹、培育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3”则是高标准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3家省级实验室;“10”就是高起点建设10家以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N”是探索建设一批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同期中等水平以上。”

风好正扬帆。全省科技工作者正以“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认识与姿态,迈进下一个五年,争取以更多技术成果,“创”出江苏发展的新增长极,谱写科技强省的新篇章。

推动内外循环

打造“连接枢纽”和“循环门户”

初冬,在苏州工业园区,全球光学与光电行业巨头蔡司投资设立新的研发生产基地,这是德国蔡司集团在中国地区首次购地的自建项目。“投资、布局、扎根、深耕”,世界巨头们正用快马加鞭的“脚步”为江苏营商环境投票。

尽管世界贸易形势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不断,但惟其艰难才更需勇毅,江苏开放的步伐从容,深度融入“双循环”,在世界舞台上不断闪耀。

江苏对外开放程度高,开放型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面向“双循环”的新格局,“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争做示范”,既是江苏肩负的使命,也是难得的机遇。

人间“烟火气”更浓,离不开向内循环“挖潜”。刚刚落幕的“双11”狂欢中,江苏消费者购买力居全国第三。南通家纺、苏州女装等供给端,借着“双11”的东风,这些数字化程度高的省内产业带,显示出更强的韧性和爆发力。

培优消费生态、激发消费潜力,近年来,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培育和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比2016年增长1.2倍。去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跃居全国第二。尽管南京、扬州受到疫情冲击,但今年1-9月,江苏仍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25.1亿元,同比增长19.5%,比2019年同期增长13.9%。

向着“强富美高”新江苏迈进,坚持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开放大省“外循环”质效持续增强:“十三五”时期,江苏贸易规模稳步提升,进出口规模连续18年、出口规模连续21年居全国第二位;实际使用外资1123.5亿美元,规模全国居首。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省外贸、外资再攀高峰,前三季度进出口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最高。

以全球经济为坐标系,江苏正努力成为国际创新要素和稀缺资源的汇聚高地、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门户。

随着RCEP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于明年1月1日生效,越来越多的苏企已提前做好协定应用能力的储备。“关税减免让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拓展,开发韩国、日本市场已提上公司日程。”常州诚镓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罗斌说。面对“一箱难求”的难题,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首创“中欧卡航”,中欧卡航(江苏)物流服务有限公司管理部负责人武争光感叹,“现在从苏州出发到欧洲国家只需要两周左右。”未来,这样的场景和片段将越来越多。

壮大市场主体、着力扩大内需、集聚高端要素、建强开放载体……作为开放大省和商贸流通大省,人们可以期待,把握好双向开放、连接起内外循环的江苏,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谋篇区域协同

变“发展落差”为“布局空间”

在地理版图上,江苏承启东西、贯通南北,是得天独厚的水陆要津;在经济版图上,江苏发展基础好、综合竞争力强,是实力强劲的璀璨明星。“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江苏源源不绝的发展势能背后,蕴藏着南北协同、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的澎湃动能。

2020年12月30日,一路驰骋的盐通高铁首发班列——G8321次列车,带着盐城真正驶入“高铁时代”,圆了近830万盐城人的“高铁梦”。

补阙挂漏,俾臻完善。五年来,连徐、连盐、徐宿淮盐、连淮……一条条贴地飞行的“钢铁巨龙”,为苏北地区镶上“金边”,拉长了交通“短板”,赋予苏北五市前所未有的发展“加速度”。

变“发展落差”为“布局空间”,靠的不只是交通“短板”的拉长,更是南北“牵手”的智慧。

11月初,镇江连云港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正式获批,这两座相隔300公里的城市再次携手,成为我省区域协调发展路径的又一点睛之笔。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区域均衡发展,最大的空间在苏北。”省发改委区域处相关负责人感慨说,南北共建,见证了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之答”。4家省级创新试点园区、3家省级特色园区、160家规模以上企业、66个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60亿元协议投资额……今年上半年,共建园区一个个鲜活的成绩,勾勒出我省南北联动更趋紧密的生动图景。

打通南与北,融合城与乡,是江苏做好统筹协调“大文章”、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的具体实践。

如今,在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广大村民既住上了美观舒适的好房子,又有完善的公共配套和较好的就业发展空间。在“都市里的村庄”和“有田野的都市”里,处处可见江苏“新鱼米之乡”的时代风貌。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南京市溧水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纳入省级试点,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将高端资源“聚起来”,溧阳市社渚镇借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力量,打造国内最大的青虾交易市场;把特色资源“用起来”,宜兴市以稻米全产业链发展为轴心,形成产业化联合体,实现稻米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为突破口,我省加快探索“富庶之城”和“鱼米之乡”融合的江南实践,一幅城乡交融、美美与共的绚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 王梦然 沈佳暄 丁茜茜